“中国式现代化”引发会场内外广泛关注——
【二十大聚焦】高质量发展走出“中国范”
“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盲目推崇,只能立足具体国情,走出‘中国范’。”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几天,“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党的二十大会场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遵循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现代化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向往渴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最大的梦想。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郑长忠认为。
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为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打下坚实基础。
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
“高质量发展,要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广东新会美达锦纶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企业技术中心总监陈欣代表说,“通过对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我们实现了从原料、工艺技术到核心装备的进口替代,培养了一支专业人才,未来还要加速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绿色化。我将带领团队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埋头苦干,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制造业是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现在的湖南,每10秒钟就能生产一件铝轮毂,每80秒钟就能生产一台发动机,每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挖掘机。在轨道交通重镇株洲田心,用‘一盏茶’的工夫,就可以将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集齐。”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代表在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自豪地介绍,湖南着力打造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等三大世界级产业,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件件国之重器,标注中国制造的铿锵步履,彰显实体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十足底气。
“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报告中提到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任兴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龙头”到“小巨人”,再到充满生长韧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产业链发展,让企业扎堆“生长”,高质量发展就有更宽广坚实的基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基本完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共同体建设也顺利启动,其中相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代表说,上海将和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各展所长、相互赋能,把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地推向深入。
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天地。”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代表说,西安将着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努力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入讨论、共谋发展,对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大家信心满怀、干劲十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途光荣,任重道远。代表们一致表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精准务实的举措、真抓实干的劲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为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北京10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