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天下】减产计划致美国和沙特陷入阵营化对峙
阅读提示
“欧佩克+”日前决定大幅减产,引发美国不满。沙特称减产是出于经济考虑,并得到多个国家力挺。短期来看,美沙关系可能会遭遇一定挫折,但两国之间只是具体性而非体系性矛盾,关系全面破裂的可能性并不大。
针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10月5日作出的减产决定,多个国家连日来相继表态,称减产是出于经济考虑。美国方面则表示将重新评估与沙特的关系。
事实上,沙特等国的减产计划与美国的期待背道而驰,不可避免会对美沙关系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是,美沙关系仍将保持总体上的稳定态势,不太可能走向全面破裂。
美沙针锋相对
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10月5日决定,将从今年11月起大幅度减产石油,在今年8月产量基础上将月度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此次减产规模相当于全球日均石油需求的2%。国际能源署警告称,此次减产可能成为全球经济衰退的“引爆点”。
这一减产计划引发美国极大不满,美国总统拜登表示沙特的做法“会有后果”。
一方面,美国面临严重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期望全球石油增产以降低油价。为此,拜登总统今年7月亲赴沙特进行游说,并在此后不断宣传访问“成果”,但沙特此次显然并未按照美国的“剧本”要求行事。拜登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打“石油增产牌”的希望落空。
另一方面,美国期望沙特等国石油增产,以缓解欧洲盟友目前遭遇的严重能源困境。但“欧佩克+”减产不仅无法缓解欧洲的能源危机,还将令西方对俄经济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美国的施压,沙特外交部10月13日发表声明回应称,此次减产纯粹是出于经济和维持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考虑,是“欧佩克+”所有成员一致作出的决定。声明还抨击拜登政府试图向“欧佩克+”施压,迫使其在美下月的中期选举前不削减石油产量,并指出减产将产生“负面经济后果”。
10月15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发表声明力挺“欧佩克+”,认为减产只是在恰当的时间作出的正确决定,该决定考虑到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16日,阿尔及利亚能源部长阿尔卡卜与欧佩克秘书长盖斯举行会晤,两人都表示支持石油减产决定。阿尔卡卜说,这是“历史性的非常好的”决定,是为了稳定市场。
此外,巴林、阿曼、科威特等国也发表声明,对减产表示支持。
由此可见,围绕“欧佩克+”石油减产计划,美沙之间呈现出阵营化对峙的局面。
美国对减产计划的考量主要基于国内选举政治与国际上联盟政治间的联动。而对沙特而言,减产计划就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它不愿在涉及油气的核心利益上轻易屈从于美国的政治压力,这也反映了其自主性增强。
短期可能遇挫
美国和沙特在减产计划上的分歧,不可避免会对美沙关系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首先,美国国内对沙特的不满情绪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集中爆发。
美国政界和民间对于美国与沙特的盟友关系长期存在不满情绪,认为沙特在民主、人权等问题上不尽如人意。“卡舒吉”事件进一步加深了美国国内对沙人权状况的指责,拜登上台后也一直利用该事件来“敲打”沙特王储穆罕默德。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沙特当前的减产决定被渲染为与西方对俄制裁和博弈“唱反调”,可能会助推美国国内的反沙情绪。
其次,美沙军事与安全合作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陷入停滞。
减产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外交关系委员会主任梅嫩德斯要求拜登政府立即冻结所有美沙合作,其中包括武器销售和安全合作。外交关系委员会在美国对沙军售上拥有否决权。一些美议员甚至呼吁美从沙撤军和撤出“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等。
在俄乌冲突仍在持续的前提下,拜登政府可能会在美沙军事合作尤其是对沙军售等问题上踩下“刹车”,一方面对来自国会的激烈声音作出回应,另一方面对沙特做出一定的惩戒姿态。沙特作为中东和海湾地区大国,其在军事安全上虽然也采取了多元化战略,但从根本上仍倚重美国。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10月16日表示,美国总统拜登将就美沙关系与两党成员磋商,讨论各种选项,包括重新审查对沙特的军售。他表示,拜登“不会贸然行动”,而是将“有条不紊地、战略性地采取行动”。
不会全面破裂
尽管美沙关系可能出现波折,但“欧佩克+”减产事件只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小插曲,双方矛盾仅是具体性而非体系性矛盾。这意味着两国关系很可能会保持总体上的稳定态势,不会走向全面破裂。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沙便建立了相对稳固的双边关系,并在战后国际格局变迁和中东地区格局演进中不断得到强化。尽管美沙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背景差异巨大,但两国关系主要建立在现实能源和安全利益基础之上。
尤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后,美伊走向完全敌对状态,美国在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对沙特有着强烈的需求,将其作为遏制伊朗的“前哨”和战略支柱。
因此,尽管减产事件可能引发美国对沙特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但美国大概率会“点到为止”,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美沙盟友关系的全局。沙特的减产决定只是从客观上来看对美不利,其主观动机并非为俄助力,美国实际上对此亦有清晰的认知。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