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构建三级产业帮扶体系
扶持近47万劳动力产业到户
《工人日报》(2022年11月04日 07版)
本报讯(记者邢生祥)“自从建了光伏扶贫电站,大家不仅用电不愁,而且有活干有钱赚,每天上下班有通勤车接送,和电厂职工一样……”深秋时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蒙古村光伏扶贫电站巡查职守员卡布开始一天的巡逻,靠着这份光伏扶贫设立的公益性岗位的工资,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共和县倒淌河镇蒙古村共有贫困户353户,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101户,依靠光伏扶贫的收益,村里设立了公益性岗位,像卡布这样从事光伏电站巡查工作的贫困户,每年可增加岗位工资收入1.8万元。
与此同时,青海光伏扶贫额成为全国质量最优、管理最好、效益最佳、成本最低的“青海典范”。截至2021年底,青海建成4类光伏扶贫项目,装机规模73.16 万千瓦,占全省光伏容量的8%,年发电产值预期8.8亿元,扶贫收益5.7亿元,带动7.7万户28.3万贫困人口长期增收。
在青海,像卡布一样,直接受益于产业扶贫的贫困户还有很多。青海省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宝恩介绍说,10年来,青海累计落实财政专项扶贫和有效衔接资金416.55亿元,在全省39个县建设帮扶产业园,挂牌认定乡村帮扶车间282家,扶持46.94万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到户产业,构建形成到县到村到户三级产业帮扶体系。
同时,青海依托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巾帼脱贫行动等工程,累计培训贫困群众14.3万人次,就业稳定率达到60%以上,并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8.7万贫困群众通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生态公益性岗位等途径获利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