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让“生命的迎来送往”行业更有善意与温度
有关生老病死的各项服务,更像是在“触摸灵魂”,肃穆而不容亵渎。因而,严格规范相关行业的服务品质,让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更有尊严,让“触摸灵魂”的服务更有温度,让“生命的迎来送往”行业更有善意,应当成为相关领域的职业操守,这也是对百姓生命伦理的基本尊重。
据11月5日央视、《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11月4日,一段黑龙江五常市救护车半路坐地起价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视频发布者张女士称,10月27日晚,其母在哈尔滨某医院病危,张女士拨打120请求救护车转运到五常市“回家过最后时光”,被告知本地救护车夜间不出市区,之后她联系五常市人民医院,接线员表示当时没车,可以介绍其他车。28日凌晨,驾驶无合法资质救护车的司机与其雇佣的随车护士一同转运病人。途中,出发前说好的1600元变成4600元,双方发生争执,张女士及弟弟被对方拖拽要求下车,无奈支付了3140元,其母到家几分钟后去世。11月5日,五常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警方查处一起涉嫌强迫交易案件,涉案的接线员、司机、随车护士三名嫌疑人已到案,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近几年,不少地方被曝光医院周边盘踞“黑救护车”“山寨救护车”等现象,相关的强迫交易、寻衅滋事等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屡禁不止。现实中,救护车主要有两类:一是人们熟悉的、有紧急就医需求时拨打120或999等急救电话后由其指派的专业救护车,多用于院前转运、就近急救,随车有专业医护人员及设备,收费有清晰、透明标准;二是对急救时效、专业程度要求不高的商业化救护车,多用于院后转运、非急救跨区转运等,车上人员专业素质、医疗设备品质、收费明细等都“一言难尽”。后者正是“黑救护车”聚集的领域。
“黑救护车”成为生命接力环节中的一个隐患,与正规救护车资源不足有关。人们对院后转运、非急救跨区转运等的需求不小,这类服务对急救专业能力、随车人员资质、车载医疗设备等要求相对不高,这种低门槛恰恰给了不法分子机会。
完善院前院后医疗救护格局,净化医疗救援市场,需要从源头思考与行动。某种程度上,“黑救护车”有多少,就意味着需求缺口有多大。破解院后转运供需失衡问题,应当成为解决问题的着力点。这不仅需要有关方面加大投入,增加正规救护车及相应配置的数量,还要对非急救转运等服务进行规范准入,引导其驶入正轨,实现市场化规范发展,以良币驱逐劣币。
有人将百姓的生老病死视为发财“良机”,戳着人伦、情感的软肋做生意,不仅涉嫌违法,也有悖人伦。比如,殡葬业中的“天价”骨灰盒、“天价”服务费,一些医院在给患者做手术期间临时加价,等等。不要小瞧这些行为的伤害性。很多人在面对自己或亲人生老病死问题时,往往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应付诸如坐地起价等问题,最后只能吃哑巴亏。
生老病死,是我们生命的脆弱地带。有谁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在生老病死的某个环节受委屈呢?就此而言,有关生老病死的各项服务,更像是在“触摸灵魂”,肃穆而不容亵渎。因而,严格规范相关行业的服务品质,让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更有尊严,让“触摸灵魂”的服务更有温度,让“生命的迎来送往”行业更有善意,应当成为相关领域的职业操守,这也是对百姓生命伦理的基本尊重。
某种程度上看,尽管普通人遭遇此类隐秘市场霸凌的机会不多,但其市场有多暴利,伴生的伤害往往就有多刺痛人心。这不仅关乎人们对相关行业的认知与好感度,也关乎百姓对一个地方社会治理的整体评价与印象。
我们不能让生命接力的任何一个环节陷入“至暗时刻”。如果呵护生老病死的服务行业有颜色,我们希望,那是纯洁的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