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班组·拍摄手记④】镜头里的工程之“眼”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水电五局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测量队的小伙伴就叫上笔者出发了,今天他们仍然是去野外作业,笔者今天将跟拍“最班组”短视频。
路上,测量队队长王志浩侃侃而谈:“俗话说,测量是工程的‘眼睛’。从动工到结束,测量人都要精准布控,这是一项很细致、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毫厘不差才能精准控制工程质量。”
“我对爬山感受可深着呢,你可以多拍拍这类镜头,现在我看到山就腿软,路上的倒刺把衣服都刮花了。”刚入职的小伙胡祥旭认真地告诉我。
一路上踩着杂草和石块,背着沉重设备的我边聊边喘,手脚并用地终于爬上了今天作业的第一个山头。几个“安全帽”突然从山头草丛间冒出来,惊落了野草头顶的串串露珠。
稍作休整,他们便熟练地操作起了测量机器人、测量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和传统全站仪测绘相比,现在的设备无论是测绘效率、减少受干扰程度,还是获得数据的精准度都提高很多。”王志浩继续津津乐道这些“黑科技”,他讲这么细估计是怕我听不懂。
架设、调整仪器、定桩、复测,他们把图纸上一个个加密的测量控制点反映成实物。笔者也赶紧启动无人机,将镜头对准了认真工作的队员们。
山间的雨说来就来,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落下了小雨。原本想表现“烈日炎炎挥汗如雨”的场景,突然变成了“既有雨趣又有淋漓之苦”的雨中即景。“爬山、钻草丛,遇到下雨天这都很正常。不过,现在新技术、新设备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不用像以前那样担惊受怕地去一些危险的地方了。”王志浩说。
一上午的作业完毕,每个人身上都湿透了,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回到办公室,队员们加紧完成采集数据的电脑录入,把白天的成果整理绘制成三维地形,把三维地形与真实地貌和各种数据在测绘软件中结合到一起。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公司深入改革,测量队由十年前的百余人精简到19人。有了“黑科技”设备的加持,不仅测绘精确度得到提高,还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人力投入。
王志浩告诉笔者,测量人的水平“没有上限”,他们平均每年有200多天在峡谷深山和建筑工地作业,要不断学习更先进的测绘技术,操作更先进的仪器,稍有惰怠就有可能跟不上时代。笔者突然明白,他们不仅传承了老一辈测量人“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在向着创新之路前行。而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四川省优秀测绘工程奖铜奖等荣誉正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与褒奖。
镜头记录了测量队的日常,每帧每秒背后都是生动的故事,而每天的工作远比三分钟的短视频精彩得多,也艰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