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刍议】培养20万现场工程师,校企合作最关键 让大学生就好业,不能只在毕业季下功夫
新闻: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提出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点评:为培养适应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人才,近年来国家多部门联合先是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又启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后者是“卓越计划”结合了现代学徒制实践成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有利于国家形成“现场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的工程教育新体系。
专项培养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全面实践学徒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要“量产”20万名现场工程师,关键在于校企深度合作。据了解,目前产业部门已经收到了近500家企业的申报。
不过,目前来看还有若干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现阶段校企合作主要依靠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号召,参与办学主体的责权利不明确,但长远来看,还是要让校企合作在法治的轨道上向前推进,与此同时,要让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到位;另一方面,学生的学徒身份、相关权益尚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学校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实际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需要克服,良性的校企合作互动模式的建立也非一日之功。
以高质量学徒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期待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发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为工程技术人才紧缺领域储能赋能。
新闻:据报道,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力,通过组织开展岗位开拓和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等,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点评:让莘莘学子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是当前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多渠道开拓就业岗位。
这其中,政策保障至关重要。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在密集推出诸多便利政策。从搭台牵线到政策倾斜,从加快落实政策性岗位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从真金白银破除创业难点,到便利住房落户解决后顾之忧,一系列保障大学生就业“政策礼包”陆续出炉。近日,教育部、人社部召开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千方百计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要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和毕业生等多方合力推进。不过,要让大学生就好业,还在于人才培养质量过硬,这显然不是毕业这一年多方发力就能做到的。据了解,我国将要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这背后大有深意,不仅仅能开拓更多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用人的反馈,以此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倒逼高校从适应产业升级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与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