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刍议】未成年人“触网”亟须多方守护 让“云支教”照亮大山里的课堂
新闻:近日,《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达1.91亿人。尽管八成以上未成年人和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的不到五成。
点评: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3%)。但是,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不少青少年上网呈现互联网运用单一化、浅显化、娱乐化趋势,也更容易掉入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网络谣言的陷阱中。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利弊并存,尽量降低其中的负面影响并有效规避,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科学使用网络的关键。
这其中,互联网平台需要切实履行其社会责任,强化内容审核,切实发挥青少年模式对不良及消极负面信息的阻断作用。不过,仅仅依靠网络平台的行业自律,作用还是有限。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度,还需要强化法治保障。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娱乐和社交服务做出明确规范,自实施以来,互联网平台监管初见成效。近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出台,鼓励社会参与,强化社会治理,净化网络空间,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要为1.91亿未成年网民织就最强防护网,相关的网络保护条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
培育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可以说,为未成年人构筑清朗的网络生态,多方构成的保护闭环必不可少。
新闻:“蜘蛛虽然和昆虫长得像,但它不是昆虫;瓢虫、蝴蝶都是昆虫。”在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堂《昆虫的取食行为》“云支教”课程通过网络在多个小学及教学点的教室播放。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全村只有20名师生,加全教学点是周边几个村屯唯一的教学点,“云支教”的开展,为这类山区学校带来了新的变化。
点评:传统的支教活动是志愿者到边远落后地区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孩子开拓视野,提供陪伴与关怀。但是,短期支教存在不连续性、不少人出于功利目的支教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曾经如火如荼进行的支教公益活动在这几年逐渐走向式微。与此同时,“云支教”逐渐兴起。这种方式超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借助现代化远程互联网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边远落后地区的孩子面前,这正是对支教这一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发展。
“云支教”依托一根网线,辐射更多边远落后地区的师生和学校。如由北京大学教师等发起的“云支教”,从高岭镇乡村学校走向县城和广西其他县区,最多时一堂课有上万名学生参与,其覆盖面之广、优质资源的辐射外延效果可见一斑。星星之火,照亮了山区课堂,让孩子得享更丰富的知识滋养身心。
“云支教”能够聚合更多领域的专家、多行业的精英、更多专业的大学生以及社会志愿者,可以聚焦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更专业更深入的讲解,是对教育公益事业的有效补充和丰富。期待更多人参与,在更多边远山区学校推广,让“云支教”成为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的创新举措,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