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打工前沿】“讨书的哥”,讨是良行,送是良知

兰德华
《工人日报》(2022年12月16日 05版)

看到他的故事,第一反应,我想到愚公。

愚公和儿孙一筐土石一筐土石地挖。余太湖一本书一本书地“讨”。

他是的哥,并不富裕。100个山村学校图书室,50万册图书。他的故事,动人就动人在,10年的坚持;动人就动人在,一个“讨”字。

“你家孩子的旧书,能不能送我?”余太湖每次出车、每拉一位乘客都会“套近乎”聊上几句,目的只有一个——“讨书”。就这样三本五本地凑,10年来,他用募集的书籍建起100个山村学校图书室。

“说实在话,同学们,我为什么要讨书,原因很简单。我们(上世纪)80年代想读一本书,真的没有,我的一个同学曾‘偷’了一本书给我。”灼灼言辞与坚定的眼神中,我读到了他的真诚。自己少时没书读,不愿山区的孩子再吃同样的亏。这是“讨书的哥”的初心。

初心转化成良行,良行源于良知,良知根于良心。

如今,那个“偷”书的同学已是快退休的小学校长。余太湖对他说:“当年你‘偷’一本书给我读,现在我已还了50多万本。”

50万册,余太湖还的不仅是当年的同学,更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与热土,是这个社会。回馈与助人,无关于财富,无关于物。余太湖,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一个有良知的人,即使身在市井,靠着坚如磐石的信念,十年如一日,积沙成塔,积少成多,也能“讨要”出一番别样感动人心的慈善事业。

言语朴实,衣着朴素,没有一掷千金,有的是余太湖经年累月的坚持与行动。而这背后的良知与良心,对于这个社会,对于每一个看到这个故事的普通人而言,贵过黄金。

这种良善,不仅仅属于余太湖个人,它存在于我们民族流传数千年的典籍之中,更存在于从我们先人传承下来的、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数人的品性与操守之中。

不久前,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上榜者中,有扎根深山20载,造林千亩献国家的河南退休职工马怀智;有父子俩奋不顾身从湍急河流中救出落水老人,父亲却在救人中不幸离世的陕西农民程宝存、程建军;有信守承诺,36年坚持替战友尽孝的江苏退伍老兵李发安;有躬耕司法行政戒毒事业29年,用情帮助1000多名戒毒人员有效戒断毒品的海南警察陈旭;有兑现对离世母亲的承诺,49年不离不弃照顾4位残疾家人的广东退休工人岑奕浩……

普通人,小善举,如涓滴汇海,成汪洋之势,终成促进社会文明传承与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正因如此,成就了我们这个泱泱民族屹立东方的自信与底气。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