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总打造“四链”融合“产改”模式
【推进“产改”进行时】让产业工人从“新手”变“能手”
“咱开始用验电器给变压器验电,第一步先自检,看验电器有没有问题。”在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实训基地调度中心高低压电工实训台前,电气维修技术人员秦伟正在向师傅虚心请教操作规程。他来公司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师傅的带领下,很快完成了从“新手”到“能手”的转变。据秦伟介绍,实训基地不仅有高水平的师傅,还有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的实训场地和先进的设备,日完成培训量400余人。
在山东滨州,像这样的实训基地还有很多。近年来,滨州市总工会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打造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相融合的“产改”模式,构建全链条赋智赋能体系,激励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提升技能。
紧扣“产业链” 布局“教育链”
滨州是制造业大市,实体经济量大。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营收位列山东省前三,产业工人数量达70余万人。
滨州市总工会积极鼓励骨干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应用型大学,魏桥集团、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信集团联合筹办滨州理工学院,设立智能制造与大数据、金属材料、纺织材料等8个应用型学院,精准对接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研究院、专业系、产业园”一体化模式,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一流技术技能人才。
此外,滨州市总工会多举措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职教园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基地,把企业办成学校的实践基地,实现职校学生“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博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京博、香驰等10家企业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已有6个专业超2000人,实现了招工即招生。
截至目前,滨州市“校企合作”企业885家,1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基地1049个,“订单式”培养占就业学生比例达33%。通过深入实施职校进企业、企业进职校“双进”计划,让专业扎根产业,将课程对接市场,把课堂设在车间,滨州全市职业院校开设专业与本地产业匹配度提升到75%以上。
筑基“教育链” 培育“人才链”
滨州市总工会实施“十万名技能人才梯次培育工程”并动态调整培训目录,推广“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着力提升劳动者就业水平,仅2021年培训数量就超过9万名。依托技工院校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和“金蓝领”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连续3年位居山东前列。
据滨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席李殿祥介绍,由滨州市总工会与滨州技师学院联合打造的滨州工匠学院,开设劳模、工匠学历班,已完成培训6500余人。“求学圆梦”行动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职工不脱产、不离岗、不离厂即能实现能力和学历“双提升”,让产业工人终身学习、持续成长。
“对于我们一线工人来说,高层次人才评定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有资格参加评选了,更有奔头了!”山东宏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员工李现宝,进厂时只有中专学历,通过一项项实打实的成绩成为公司电力调度中心工程师、高级技师。前不久,他从公司17名申报人中脱颖而出,入选“渤海英才·企业优秀人才”。
为打造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滨州“引育留用”并举,实施人才“三进三创”工程,推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新政,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评选进步体系,形成 “渤海工匠”、十佳滨州首席技师、渤海英才企业优秀技能人才、滨州市技术能手等系列技能人才评选梯队,为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构建了良好发展生态。
畅通“人才链” 激活“创新链”
“愉悦家纺被评为2021年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京博农化被评为2021年滨州市全员创新企业……”滨州市总工会通过建设职工创新创效服务基地、鲁班双创网,举办“滨州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效氛围。
截至目前,滨州已培育各类创新企业148家、创新工作室463个,组织开展创新创效竞赛817场次,参与企业630家,参与职工28万人次,优秀技术创新创效成果达2.25万项。
滨州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以11家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45家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大力推动创新创效。2021年,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马学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效258万元,滨州全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累计创效超8500万元。
此外,滨州市总工会还牵头33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结盟”,为劳模、工匠搭建起交流学习切磋平台,常态化组织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联盟活动,把创新创造植根运用于职工的日常生产中,以典型带动,着力打造一支符合当地产业实际的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产业工人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