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工会力量 释放高品质生活工会效应
职工疗休养擦亮福建文旅“工”字品牌
已过古稀之年的上海“小三线”建设者蒋蓉娟手机里收藏了一张老照片:30多岁的她,身着短袖,在车间里进行细纱操作。她和父母在20世纪70年代随上海国棉26厂一起迁到福建三明支援建设。本月,她在位于三钢冶建公司老厂区的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的LED机械屏前留影,延续半个多世纪前自己在这座城市里的“工人记忆”。
这个工业记忆馆也有望成为更多上海职工到三明疗休养的热门打卡地。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座谈会上,职工疗休养成为两地推动产业对口合作持续升温的发力点。两地工会将建立对口合作协调联络机制,持续深化疗休养区域协作。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永生告诉记者:“疗休养正成为三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重振活力的‘新主力’。”
打造“工”字特色文旅品牌
三明职工疗休养品牌“走出去”的背后,是福建省各级工会“一盘棋”推动职工疗休养向更大范围、更多职工群体覆盖延伸的共同努力。
在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福建省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实施“+文旅”新业态培育行动,做强做优做热包括职工疗休养在内的康养旅游,成为福建推进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的重要发力点。
今年以来,省总工会把组织职工疗休养作为2022年“为职工办实事”重点项目,推动各级工会通过扩大职工疗休养覆盖面、创新疗休养方式、开展山海协作等方式,擦亮工会助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字品牌。有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工会累计组织20多万人次职工参加疗休养,疗休养活动覆盖面较往年同比增长40%以上,拉动旅游消费超过4亿元。
“变量成增量,流量变能量。职工疗休养‘升温’,盘活了文旅市场要素,激发了文旅消费潜力,为疫情下的文旅产业输入了有诗意更有温情、有远方更有未来的新动能。”福建省亚太科学院高级研究员赵天跃表示,职工疗休养的持续火热,有助于发挥福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推动全域旅游均衡发展,打响富有“工”字特色的文旅经济新品牌。
文旅产业新路径
从21.3%到55.34%,这是宁德市职工疗休养基地福鼎绿雪芽白茶庄园接待职工疗休养团队、给基地入住率带来的改变。3800人和15%,则是职工疗休养团队为闽清县塔庄镇上汾村“乡村振兴项目”——龙晶葡萄采摘园带来的“客流量”和“业绩增幅”。
“职工疗休养‘升温’,闽山闽水吹起文旅‘新风’。”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游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疗休养在为职工群体打造有趣、多元、高品质的康养体验的同时,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实践的生动样本。”
今年以来,为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福建各级工会创造性地推出“弹性疗休养”,通过组织发放“疗休养券”、购买文旅年票等形式,推动职工疗休养持续升温。
“允许基层探索职工疗休养活动通过比质比价、公开招标等形式委托旅行社承接”“允许选择有资质、能力和经验的社会组织承办疗休养,为职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可适当安排参观考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具有当地代表性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支持惠民效果好的民宿、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振兴挂钩帮扶的县乡村等纳入疗休养基地或微旅游目的地”等一批政策的实施,为职工疗休养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
赋予疗休养新的“附加值”
更大范围的产业互动、更深层次的力量集成、更加系统的资源整合,也推动疗休养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内容驱动、品质驱动,为职工疗休养增添新的“附加值”。
泡着温泉赏星空、踩着滩涂捡贝壳、搭着帐篷观赏瀑布奇观……近期,曾支援过泉州等地疫情防控的南平市人民医院护士杨淑敏,参加了当地工会举办的疗休养活动,她感叹:“团里还配备了‘管家’服务,让这场‘家门口’旅行有了不一样体验。”
据了解,今年福建省总工会积极推动各级工会扩大疗休养规模、丰富疗休养内容、创新疗休养方式,提高疗休养补助标准。省总工会安排了1亿元职工疗休养专项资金,对2~7日疗休养活动补助标准由以往每人每天100元提高到200元。此外,县级以下(含县级)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疗休养活动也首次被纳入省总工会的补助范围。
“福建素有‘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美誉。疗休养是职工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经济则是‘一业带百业’、和职工高度关联的产业,是福建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的未来潜能所在。”福建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祝荣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工会将想方设法为文旅经济注入稳定且可持续的工会力量,为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助力职工高品质生活释放积极的工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