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花式”跨年里看到更好的年轻人
这届年轻人喜欢仪式感,辞旧迎新之际,这种仪式感就体现在各式各样的跨年活动中。不过,单纯的唱唱跳跳、吃吃喝喝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跨年玩出了新花样,各类“花式”跨年活动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这其中,“国潮”“知识”成为跨年活动备受瞩目的元素。
年轻人聚集的哔哩哔哩(B站)的跨年晚会“最美的夜”上,有《只此青绿》原班人马耗时一年打造的舞剧《咏春》,还有讲述经典的“中国传说”“中国故事”的《山海图》;《江苏卫视2023跨年演唱会》专门设立“弘扬国风的我们”板块;中科院跨年科学演讲,则带来了感前沿科技的硬核科普,让大家在星空慢直播信号中体验“宇宙级”浪漫……
在线下,2022年在上海开展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以及“兽首回归”“中华创世神话”等展览接力举办,成为“超级网红”;很多地方地举办的线下跨年活动,因融入国潮和知识元素而引人注目,仅徐州一地举行的“国潮汉风夜彭城”跨年直播就吸引了超过百万人观看;戏曲周边产品、汉服头饰等文创产品登上了年轻人的新年礼物清单……
不难发现,“花式”跨年体现出年轻人身上一个显著特点:传统文化越来越吸引他们,这已经成为一种审美潮流,人们称之为“国潮”。
如今的年青一代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与这个世界更为紧密地连接,视野更加开阔,审美更加多元。因而,这种回归却并不是完完全全地钻进故纸堆,回到“国故”中去,更不是排斥异己般的“唯我独尊”,他们的审美与时代紧密结合。
比如,95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郎派面塑艺术传承人郎佳子彧, 是活跃于短视频平台的“网红”。为了“让老手艺在今天发光”,他将传统非遗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将本土文化与青年文化相嫁接,拍摄制作面人的短视频,与偶像流量IP合作,推出的大量“国潮”文创产品受到了网友的欢迎,自己在各大网络平台的粉丝累计已超200万。
各地博物馆根据出土文物创作推出的文创产品更在这些年成为超级网红,这些并非原封不动复制文物的产品,而是古今结合、中外融合,“可甜可咸、可萌可御”,俘获了大批年轻人的心,并让他们付出真金白银“支持”。
这届年轻人愿意为文化、为知识付费。这不仅体现在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新发现”,更体现在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和好奇。这也是为什么在跨年活动中,演讲类、知识类节目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原因。
很多年长者喜欢站在高处来评说年青一代,比如“垮掉的一代”就被一次又一次的拿来形容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然而事实却是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不仅没有垮掉,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和中坚力量。人们也曾担忧网络让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成为“文化荒漠”,但事实却是他们的文化要比之前的人更加多元、丰富和包容。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如今在年轻人身上,古老与现代碰撞,传统文化与科技前沿交融,我们看到的是更加朝气蓬勃的一代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