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1月11日 星期一

展现青年“触摸光、抓住光、发出光”的成长历程

一堂艺术思政课“开讲”

本报记者 邹明强 本报通讯员 卓张鹏 胡兰
《工人日报》(2023年01月11日 07版)

“我们是逐光的孩子,奔跑的姿势散发着光芒,我们是逐光的孩子,每个脚印都是一片阳光。”2022年12月1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艺术大思政课《逐光的孩子》首次“开讲”。

此次艺术大思政课是根据《逐光的孩子》长篇小说改编,以舞台艺术赋能“思政课堂”,通过乡村教师、研究生支教团支教老师、山区儿童不同角色的精神碰撞与生命成长,彰显教育之美,以“光”为主要意象展现青年“触摸光、抓住光、发出光”的成长历程,以“跨时空的对话”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动人故事。也由此,弘扬了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风采的责任与担当,以青年人“走出大山、回到大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用教育阻断贫困”的时代传递。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苏正民是该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目前正在四川大凉山支教,他也是该剧的人物原型之一。在听说学校要创作这台舞台剧时,苏正民虽远在大凉山,但仍积极参与到剧目创作中来,“这部剧把故事背景重新设定在大凉山,创作时会涉及彝族的服装、语言、场景等民族元素,我有幸参与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该校党委书记栾永玉表示,学校正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挖掘优秀师生典型,打造更多精品力作,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政元素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将本校师生先进典型融进文学作品,再经二度创作搬上舞台,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将美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一台有滋有味的艺术大思政课,是破解当前“在思政言思政”的传统说教模式和先进典型宣传不够生动的有力举措。

此次“大思政课”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他们去拔草、砍竹子、亲手制作道具,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教育。”该剧执行导演兰天文评价道,从创作、排练、合成到首次“开讲”,这堂艺术大思政课一共只用了三十多天。

“用舞台艺术赋能思政课堂,将文学作品转化为情境式思政大课,让不同的学科艺术在舞台表演中相互融通,让演员和观众在美育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该剧总导演段晴表示,要通过艺术大思政课推动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让高校思政课走下讲台、踏上舞台,化“有意义”为“有意思”,化“宏大”主题为“具象”表达,变“重要”为“需要”,让艺术之美融入思政教育。

“中南大有着红色基因和文艺传统,在新文科教育背景下,我们将《逐光的孩子》长篇小说以更直观和生动的艺术大思政课的方式展示,更能充分发挥它的美育、思政和教改三大功能。”该校新闻学院院长罗晓静说。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巍表示,这场舞台剧是学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将舞台艺术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将“高高在上”的先进典型人物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还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师生的审美素养,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进一步推动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该校新闻学院大三学生程英琦在看完舞台剧后说:“我的家乡以前也是贫困县。大一大二时我报名参加了线上的支教,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也会选择去边远的山区支教,有一分力、发一分光。”

该校教师姜金元是舞台剧中乡村教师齐老师的扮演者。像齐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他也将退休。“在结束我36年的教书生涯之际,能够饰演一位大家喜欢的老师,是我教育生涯最完美的谢幕。以后,我也将继续关注和支持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