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1月14日 星期一

24年前,职工杜百艳和妻子领养了一个女婴,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

父爱如山,为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本报记者 张玺 本报通讯员 程志会 杨大磊
《工人日报》(2023年01月14日 03版)

杜百艳是中铁十八局集团物贸公司泵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主任。24年前,他和妻子领养了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女婴,不幸的是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

面对多舛的命运,经济并不宽裕的杜百艳携妻带女,奔波在求医的路上24年,不离不弃,用他如山的父爱为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自己不能倒下

33年前,杜百艳夫妇失去了即将降临人世的孩子,后来他们领养了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女婴,取名思锦。“希望孩子前程似锦。”杜百艳至今记得,小思锦是1998年2月20日那天来到他们家的。

“孩子来的时候才出生没几天,看着孩子俊俏可爱的小脸儿,我们夫妻俩脸上笑开了花。”小思锦渐渐抹平了杜百艳夫妻内心的创伤,快满月时,夫妻俩发现孩子的眼睛和正常人不同,双眼球不停地摆。他们带孩子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让夫妻俩几近崩溃,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几乎不可治愈。夫妻俩抱着孩子去北京、天津各大医院检查,然而希望一次次地倒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当一张张诊断证明像“判决书”一样摆在面前,夫妻俩不得不接受现实。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和小思锦的依靠,虽然心如刀绞,杜百艳却知道自己不能倒下。看着一天天长大的思锦心智发育跟不上身体长大的步伐,杜百艳下定决心要给她治病。从此,他们夫妻带着孩子踏上了漫漫的求医之路。

漫漫求医路

“那时候只要打听到哪里有康复医院,不管路途多远,我们都带孩子去治疗,我都记不清跑了多少家医院。”杜百艳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带着女儿在求医之路上奔波着,天津、河北、河南、辽宁……还有北京的各大医院。

“最艰难的时候是在洛阳做康复的那段日子。”杜百艳回忆道。为方便孩子治疗,他在洛阳租了房子,又请了保姆专职照顾孩子生活。夫妻俩只能利用节假日时间或者请假去探望孩子。这样奔波了2年,妻子退休,家里缺少了一份稳定的经济来源,实在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杜百艳不得不把孩子接回家。

即便把孩子接回了家,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我在家附近找了康复学校,妻子也找了一份兼职,一边赚钱补贴家用,一边根据多年求医经验,帮孩子做康复训练。”杜百艳说。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心灵手巧的他还制作了小杠铃、小楼梯等器具帮助孩子做训练。从小婴儿到现在的大姑娘,康复器械也从小变大。在夫妻俩的悉心照顾下,思锦的语言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病情相较之前也有所好转,看着她开心的笑脸,听着她断断续续的话语,夫妻俩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声“爸爸”一生责任

前些年,时常有人劝他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杜百艳总是坚定地摇头说:“孩子注定跟我们有缘,在我们心里她就是亲生的。她喊我一声‘爸爸’,那就是我一生的责任,只要我们还在一天,就照顾她一天。”

也有人建议他们再领养一个健康的孩子,免得老无所依,杜百艳却说:“再领养一个孩子,我们的爱和精力就要再分一部分出去,思锦身体已经有了残缺,我想给她的爱是完完整整的。现在思锦就是我们俩的全部。”

每天上班前,杜百艳先把思锦从卧室抱到客厅沙发,给她洗脸刷牙按摩,做康复训练,妻子负责喂饭。下了班,杜百艳再帮思锦在自制的器具上练习站立。看着康复训练有了进展,杜百艳特别高兴,“她现在每天能在器具上站一会儿,也能靠在沙发上坐着看电视玩手机,还能跟我们进行简单交流,非常棒。”爱是双向奔赴,思锦对父母也充满牵挂。去年4月,杜百艳的妻子生病住院,女儿茶饭不思,吵着要去探视,去不了就一直视频连线。

这一家的故事也感动了许多人,被评为 “全国最美家庭”。谈及未来,杜百艳这个刚强的东北汉子有些哽咽,“这些年,妻子为了照顾女儿付出了很多,我亏欠妻子太多了,我要照顾好她们,同时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各界对我的厚爱。”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