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运输工会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促进协同创新——
从“单枪匹马”到“兵团会战”
“创新项目‘问题、点子、方案、落实、推广、小结’等六步法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近日,在听完北京公交集团第二客运分公司孟大鹏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头人孟大鹏分享的经验后,同样为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的成员,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方秋子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头人方秋子表示。
这是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创新交流活动的一个场景。2021年4月以来,北京市交通运输工会牵头成立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增加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带动广大职工投身技术创新活动,扩展了职工创新创效的覆盖面,着力推动解决一系列制约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难题。
改变“单打独斗”模式
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北京市交通运输工会发现行业内虽然汇聚了众多职工创新工作室,但是多习惯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各职工创新工作室分布在不同行业和岗位,成员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好的技术经验得不到更好的推广,存在的技术短板也无从补齐,整体上限制了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发挥。
如今,在联盟内,25家创新工作室成员单位按照研发方向,分为技术攻关型、窗口服务型两个小组。技术攻关组成员包括公交集团、地铁公司、首发集团、祥龙公司、京投公司、北京铁路局、铁科院、首都机场、南航北京分公司等19家企业创新工作室;窗口服务组成员包括公交集团、地铁公司、首发集团、东航北京分公司、中联航北京分公司等企业的6家创新工作室。
展开协同攻关
由于联盟小组成员单位细分为不同专业方向,推动大家一起聚焦具体项目展开创新合作成为联盟成立后面临的又一个难题。于是,北京市交通运输工会在各行业中集中梳理出一些既带有共性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问题,号召大家围绕共性问题展开协同攻关。
这一制度设计很快引起各成员单位的浓厚兴趣,联合技术攻关活动迅速推进。以车辆显示屏维修研发项目为例,此前北京铁路局北京车辆段的王勇工作室已经进行了研发,但受限于维修技术,停留于半成品阶段。“借助联盟这个平台,我们先引入北京地铁的杨才胜工作室,他们对显示屏维修技术颇有心得,后来又联手北京地铁的任振余工作室,他们掌握先进的电子芯片技术。这种‘兵团会战’的方式很快就补齐了我们的短板。”王勇说。目前,这项成果已经广泛应用在高铁、地铁、公交等车辆显示屏维修当中。
通过联盟平台,北京公交集团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侯兴光向其他创新工作室学到很多经验,比如,如何设计实验台、如何编译代码。“通过合作,我们开阔了眼界,收获不少!”侯兴光说。
示范引领作用显现
在联盟内,各创新工作室可以开展联合攻关活动,但对于研发费用比例如何承担、知识产权如何界定等问题,需要产业工会进行统筹协调解决。对此,北京市交通运输工会提出以“谁受益谁负责”为原则,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一致认同。
随着协作攻关中各种堵点的相继消除,成员之间协作的热情越来越高。截至目前,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共促成并签约联合创新合作项目9项,包括公交车后机舱清洗机、乘客信息显示系统维修等。同时,联盟鼓励和支持联合创新项目申报企业级和市级创新助推项目,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后,上下联动、示范引领作用显现。目前,地铁公司、北京铁路局等相继成立集团公司级别创新工作室联盟,进一步助推职工创新。”北京市交通运输工会主席贾卫国告诉记者,今后市交通运输工会将继续开展对联合创新项目立项的论证,以及创新成果的评估评价,提高联合创新攻关成果的推广应用,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