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一

【新春走基层】“危岩”攀援记

本报记者 王鑫 方大丰
《工人日报》(2023年02月03日 01版)

“注意!列车即将通过!”在湖南省张家界市焦柳铁路线一个名叫“渡坦坪”的小站附近,防护员仇开来拿起对讲机,朝正在对面半山腰带班的工长郑回归隔空喊话。

春节前夕,寒潮来袭,武陵群山雾障云迷。伴着喊话,记者将手机镜头的变焦调到最大,寻觅良久,才搜索到一团黄色身影,穿梭于山林间、时隐时现。

“欢迎来到危岩工区!”绕过小站行至山脚,那团“黄影”已经在山下驻足等候。只见郑回归头戴一顶黄色安全帽,腰捆安全绳,一身橙色工服。一副圆框眼镜让他看上去颇有些学生模样,但黝黑的面庞和布满伤痕的双手又分明在暗示:这是个“老人”。

在广铁集团张家界工务段危岩工区,郑回归的确算得上“老人”。武陵山脉山石林立,受风化和雨水冲刷影响,时有危石崩塌之险。一旦掉入依山而行的铁路线,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张家界工务段2020年成立危岩工区,专门负责管内搜山扫石工作。

“得先用砍刀劈出一条到山顶的路,方便处理危石。”郑回归手指山顶告诉记者。一早,他已带领8名农民工,将“路”开至半山腰。

开“路”可不止找一条上山小径这么简单,遇到危石要标记,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树也要砍掉。“不然树根会把石缝撑大,岩石就可能变成新的危石。”郑回归说。

“既然‘路’都开好了,带我们去上面看看吧!”“没问题,简单得很。”

然而话一出口,记者就有些后悔。这座形似驼峰的山,别看百来米高,但坡度陡峭。抬头一望,林木旁逸斜出,间以怪石嶙峋,并不像一个好对付的“家伙”。

硬着头皮上吧!从一旁的排水渠攀援而上,记者很快发现,郑回归口中的“路”,根本就没有路的形状,只能循着砍倒的枝蔓勉强前行。抓树枝,抠石缝……记者一行四肢并用,互相借力,丝毫大意不得,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郑回归倒是轻松,一会儿在队尾帮忙拿设备,一会儿又攀至前头带路。“小时候在农村‘野’惯了。不夸张地说,我爬这种山如履平地。”这名生于香港回归的1997年并因此得名的陕西后生,一路上边爬边介绍,言语间不难听出得意的意味。

“天天爬,不累吗?不怕吗?”“习惯了!”郑回归答。虽然学的是铁路相关专业,但穿行于山间的他,俨然是一位“地理专家”“岩石力学专家”,哪一种石头好凿碎、哪一种石头容易开裂,看一眼就能做出判断。“都是跟老师傅学的”。

危岩工区承担着焦柳北线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和湘西州永顺县、古丈县两市三县一区范围内,153公里共193座山头的扫山搜石工作。郑回归和工友的工作日常,就是上山找到那些可能滚落山崖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一一“排雷”。

危石处理方法,不外乎4个字:包、埋、破、补。“包”,就是用主动网“包住”危石;“埋”,把不好挪走的危石碎成小块就地填埋固定;“破”,将较大的危石用工具破成小块,转移下山;“补”,对开裂的石头缝,用砂浆进行灌浆勾缝修补。

大一点硬一点的石头,没个三两天根本凿不碎。山上没水,就得提前在山下将水泥砂浆搅拌好,再肩挑至作业地点,一趟少说也得40分钟。有时作业点附近没有农户,还得沿河找水。“最远的一次,走了1公里路才找到水源。”

在距离山顶尚有三分之一处,记者一行的“冒险”不得不提前画上句号。一块向外突出的石壁挡住前进的路,脚下的杂草虚虚实实,让人不敢多探出一步。不小心可能踩空的恐惧瞬间充盈大脑,小腿打抖,连原路返回都没了信心。

“‘打道回府’吧!”有人提出。头顶作业的声音清晰可见,但就是前进不得。郑回归只好招呼工友铺设安全绳,送记者一行灰溜溜回到地面。

“193座山头,这一座还算好爬的。”在山下,郑回归肯定地说。工区“看守”的地段多处于荒无人烟的山区。记者注意到,工友们习惯背一个尼龙袋,再缝两根背带,就成了能装耐磨的工具袋。袋子里面塞满了工具、干粮、水,当然也少不了蛇药、解暑药、跌打损伤药。上山不但要小心毒蛇、马蜂等,还得留意村民布置的捕兽夹。

“最后一个问题,你2023年的愿望是什么?”“还是希望工友们平平安安!”既没提分隔两地的女朋友,也没提千里之外家中的父母,郑回归的回答很真诚。天天像野人在山里钻,郑回归和工友们身上最不缺的就是大大小小的伤痕。最险的一次,他从山上不慎踩空,差点被砍断的树杈插进后腰。好在,大伙至今都没受过大伤。

危岩工区自成立以来,还没发生过一起危石坠落侵入铁路线的事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