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中的值守
“这几天你又是一个人在红屋过,可得准备够吃的。”春节前夕,陈孟敏准备出发时,妻子正往他包里放刚出炉的春卷。他拍拍妻子的手,又交代了几句家务事,提上桌子上的蔬菜熟食便出门上了大巴车。
陈孟敏的目的地是一个不办理旅客乘降业务的中间小站,陈篆站。该站距离他居住的浙江丽水景宁县有100多公里,主要用于丽水站和青田站区间的高铁列车临时停靠、避让,以及日常线路养护维修施工登销记。
今年春节期间,48岁的车站值班员陈孟敏是在这里独自度过的。
一路上,公路大多是单车道,离两边的房屋很近。遇到山路时,通常要拐几个大弯。穿过隧道,前方视野突然开阔——丽水客运站到了。陈孟敏随即又换乘中巴车,沿着江河继续行驶。这一趟,走了将近3个小时。
“车程有点长,但已经很好了。陈篆站刚造好时,没有丽水到五里亭的中巴车,我们只能坐到小群村下车,然后坐小船渡过瓯江。”陈孟敏说。
瓯江江面开阔,水流平稳,江边还保留着一条老旧的小船。船身不宽,两头尖,中间有个较矮的雨棚。遇到暴雨天气,风一吹,雨棚遮不住人。“有一年秋天下大暴雨,船靠岸之后,我全身都湿了。当时着急下船,一步没有踩稳,差点儿滑进瓯江里。我和船家都吓出一身冷汗。”陈孟敏心有余悸地说。
一个小时后,陈孟敏到达山脚下的铁门。推开铁门,还要走8分钟的土路才能看到红屋。“幸好今天天气好,不然这条路就变成泥巴路了,走一趟鞋子、裤子全是泥水。”
一名值班人员,两幢单层红屋,4根铁路股道,组成了大山里的陈篆站。
红屋内分成行车室、宿舍、厨房等区域。在陈孟敏看来,随着科技进步,值班环境已经改善太多。“陈篆站刚建成那会儿,连喝的水也没有,只能买矿泉水带进来,洗澡、洗衣服的更别提了,夏天特别难受。”后来车务段安排打井、修路,专人送桶装水供饮用,小站内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陈孟敏最主要的工作在行车室里进行。室内空间不足20平方米,一部电话、6台电脑、一张桌子、一个铁柜和一个人。
他来到行车室,交接前一天的工作,签收最新的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检查行车室设备是否正常等。随后,他走出红屋,对车站外围进行检查,车站通道门是否锁好、站场内有无塑料袋等轻飘物。
凌晨0时到4时不安排列车运行。维修部门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点,对线路、隧道、接触网等基础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第二天列车的正常运行。
陈孟敏在施工维修作业期间,要核对单位下发的施工计划内容和施工单位登记的施工时间、地点、作业内容等等是否一致,有无违规和超范围作业的内容。
为了确保施工、维修作业安全,铁路部门开发了电子登销记系统,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按时完成,并由相关单位按指纹确认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操作。“这个系统帮了我们大忙,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抢干、蛮干,大大提高了施工维修的安全系数。”
站前有4根股道,平日里只用中间两股正线。“虽然不常用两股侧线,但我们也一直准备着嘞。”一旦遇到动车组故障,陈孟敏需要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安排同方向行驶的列车走上方备用股道。
近年来,丽水站和青田站相继开通,两站区间约60公里,中间地形复杂,隧道较多,线路、隧道等基础设施设备维修任务繁重。因此,陈篆站的红屋成了一个据点,用于组织相关的施工和维修作业,为动车顺利通行提供了保障。
车站值班员就像螺丝钉,连接维修、通行、施工等环节,虽不起眼但至关重要。寒来暑往,四时更替。陈孟敏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车站。即使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他也从不马虎,在值班期间没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
“与其说我陪铁路,倒不如说铁路陪我。即使是除夕,陈篆站也会经过百来趟列车。多一趟列车呼啸而过,我的内心就多一分安定。”陈孟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