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荒漠,新疆让生态“负资产”“生金”
前不久,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光伏产业园又传来好消息:乌什县华能二期100兆瓦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据了解,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4.5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45万吨以上。
新疆虽然地域广阔,但沙漠面积超过了四分之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只占国土面积的8.6%。近年来,沙漠、戈壁这些人迹罕至的生态“负资产”,正被充分利用,沙海播绿步伐不断加快,沙生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的有效结合,沙漠经济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绿电”的“热土”
日前,记者来到乌什县光伏产业园,只见光伏板一块接着一块,一眼望不到头。“该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将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人员就业、推进乡村振兴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为乌什县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乌什县华能二期光伏项目工程部负责人仝国连说。
戈壁沙漠光照资源丰富,近年来,新疆依托这些资源优势,抢抓国家、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将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打造大型光伏发电基地作为挖掘经济增长点、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南疆阿克苏地区,已建成光伏发电站28座,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占全地区发电装机容量的21.6%;现有在建(待建)光伏发电项目13个、规模345万千瓦,2022年31万千瓦保障性光伏项目已并网运行。新能源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支撑点。
“建设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带动一域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新疆焉耆县优化县内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戈壁地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戈壁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产业,推进光伏新能源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库木博依村利用50余亩荒漠戈壁,在墨玉县率先建成15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自从我们村光伏电站运行以来,每年可向国网输送180万度电,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0余万元,提供了100余人的就业岗位。”库木博依村第一书记蔡林说。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新疆地区有光伏相关企业6600余家,近3年(2020~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达39.6%。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在新疆落地见效,不仅为当地提供绿色清洁能源,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振兴。光伏项目开工不断刷新历史,推动新疆迈向“清洁能源大区”的步伐。
绿色为底,向美而行
位于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振兴园牧业公司葡萄基地,工人正将成箱的葡萄装车,准备运往东部省市的市场。该公司的大棚葡萄已有500座,全部在戈壁上开沟换土栽植,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管理。培育的阳光玫瑰、蓝宝石等优质葡萄,在市场中很受欢迎。
戈壁光照充足,但土壤贫瘠,水资源紧缺,地里以前长不出东西来。近年来,乌什县扬长避短,开始在戈壁滩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以温室大棚为主的戈壁农业,现已建成温室大棚1237座,占地面积3679亩,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乌什县振兴园牧业2013年落户乌什县戈壁产业园,现在已成为集种植、养殖、牲畜屠宰、农副产品深加工、有机肥生产、冷链仓储、市场化营销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年产值达到3.2亿元。
同样,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莎车县,通过发展戈壁设施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几年前,莎车县充分利用光热和戈壁资源,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规划建设了2万亩的戈壁产业园。产业园包含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林果、保鲜储藏、农产品加工等诸多分区。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选择种植核桃林来破解这一发展难题。作为新疆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三团毗邻沙漠边缘,核桃种植面积超7万亩。“核桃目前亩均收入5200多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三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介绍。
置身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九师一七〇团的万亩沙棘林,放眼而望,硕果累累,茫茫的雪地在橙红色沙棘的点缀下宛如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
沙棘种植在一七〇团历史悠久,在近十余年的绿化造林中,沙棘成为主力树种,栽植面积已达5万余亩。目前,团合作社已达到16家,注册公司8家,职工年均收入达12万元以上。
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投钱变绿”到“以绿生钱”,一直是一七〇团的发展理念。“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为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我们坚持把绿作为最亮的生态特色,把净作为共同价值追求。”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宋乐介绍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创新‘生态+’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绿色发展名片。”
随着戈壁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新疆沙生作物加工业发展领域也不断扩展,饲料、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饮料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相继面世;肉苁蓉、酿酒葡萄、沙棘、枸杞等沙区特色经济植物深加工企业达150多家;带动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不断发展,沙生特色经济已成为新疆沙漠经济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