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2月20日 星期一

刘卓赋能传统技艺,让更多职工感受剪纸魅力——

一剪一纸一“痴人”

本报记者 张世光 本报实习生 夏慧怡
《工人日报》(2023年02月20日 05版)

“剪刀不只是工具,更能赋予一张纸艺术生命。”这是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刘卓打磨剪纸技艺26年来的感悟。

年幼时因为接触而喜爱,长大后因热爱而痴迷,成为教师后这份痴迷又变成了一份传承的责任。如今,刘卓将更多的尝试和思考融入剪纸艺术,让剪纸元素融入日常器物,也让更多职工接触剪纸,感受剪纸魅力。

与剪纸结缘

刘卓与剪纸结缘,离不开妈妈和姥姥的启蒙。刘卓的母亲是一位幼儿园老师,从小就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刘卓的姥姥是黑龙江省方正县人,剪纸是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人人会剪。

幼时的刘卓被剪纸深深吸引,每当姥姥剪出一串手拉手的小人形象哄他,他就会立刻停止哭闹。

懂事后,刘卓开始学习剪纸技艺。小学时,他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剪纸;初中时,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剪纸,他每天放学后步行回家,省下车费用来购买剪纸书籍反复钻研。

高中时,刘卓“一战成名”,凭借剪纸作品《金鸡报晓》获得全省校园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随后,刘卓得到了国内多位剪纸艺术家的指点。

这份对剪纸的痴迷一直在延续。2012年冬,刘卓到故宫博物院参观,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他的注意。以青花瓷为灵感进行剪纸创作的想法在他的心里萌发。

之后的5个多月里,他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潜心研究青花瓷纹饰的演变。为了节省时间,他经常饿了就吃一包泡面充饥,那段时间,他吃完了9箱泡面。终于,刘卓创作出了第一幅青花瓷剪纸作品。

目前,刘卓已创作出22幅富有视觉立体感的青花瓷系列剪纸作品,实现了剪纸艺术的突破。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乘着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进入高校课堂的东风,加之在大学期间的优异表现,2012年,刘卓从绥化学院毕业后,作为特殊人才留校任教,成为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老师。他的选修课在学校一直“人气爆棚”,他主讲的《中国剪纸》慕课获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内20余所高校开讲。

2007年,绥化学院开办了特殊教育专业,2013年开始招收听障大学生,填补了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空白。

不少听障学生也开始选修刘卓的剪纸课,小郭就是其中的一位。小郭的身体也有残疾,右手难以伸展,选课后十分担心会“挂科”。

从课间谈心到手把手地教学,“不想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的刘卓握着小郭颤抖的手,带着他从最基本的直线、曲线开始了练习。

初学时,小郭总是把作品剪断,但刘卓没有放弃,小郭也没有放弃。别人1小时就能完成的课后作业,小郭需要三四个小时,为了剪出合格的作品,他有时会一直剪到凌晨。

2018年末,刘卓指导小郭完成的剪纸作品《团花鱼》被推荐参加“龙江情·黑土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剪纸展,这让小郭备受鼓舞。

“我想让小郭感受剪纸艺术的美,更想让他学会战胜生活中的那些‘不可能’。”刘卓说。

让职工感受剪纸魅力

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刘卓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他把剪纸技艺放在5G背景下,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搭建平台,他指导学生完成的相关创业项目在第六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在刘卓看来,剪纸不仅应该出现在窗户上、美术馆里、宣传画中,也应该出现在家纺用品、服装和生活器具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些年来他利用各种机会进企业、访社区、入车间,让更多一线职工和群众感受到剪纸的魅力。

2022年,他受绥化市总工会邀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全市近两万名职工完成了长20米、宽2米的大型剪纸作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16个字跃然纸上。

2019年,刘卓用4个月时间指导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千名女职工,剪出了千只形态各异的红色纸蝴蝶,共同完成了24米的巨幅剪纸作品《巧手剪千蝶 心向伟大党》。

眼下,刘卓正以“寒地黑土”为主题开展剪纸创作,计划用黑白红3种色彩,把黑龙江的冰雪文化融入其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