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集团雅砻江两河口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团队扎根建设一线17年,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雪域高原筑大坝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美丽的康巴高原上,一座高达295米的大坝耸立在群山峻岭间,仿佛镶嵌在雪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成为雅砻江上的一道美丽风景。它就是两河口水电站,也是世界第二、国内第一高土石坝。
从2005年规划建设开始,国投集团雅砻江两河口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就与雪域高原的大山为伴,扎根建设一线的17年间,他们攻克了世界级水电工程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得9项世界之最,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奋斗者之歌。
雪域高原极限挑战
两河口水电站所在的康巴雪域高原平均海拔超3000米,空气含氧量低,施工条件艰苦,建设难度极大,项目管理团队面临艰巨挑战。
技术带头人张东明、张贵科等和团队成员一起住在坝区临时搭建的板房里日夜奋战,他们经常要在几天内查阅上千份资料、进行数十次试验,每天只能睡4小时。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他们掌握了冻融规律,制定出“分阶段精细化和保温被覆盖”的防控方案。
日复一日的缺氧、干燥、大风环境,让许多人年纪轻轻就两鬓斑白、皮肤黢黑,但项目管理团队没人叫苦,始终与大坝朝夕相伴,每年在现场工作超过300天,精心呵护大坝成长。
两河口大坝心墙填筑作业中,灌浆工程质量对于大坝运行安全至关重要。“防渗工程均在地下看不见的位置,只有守在现场、盯着现场,才能牢牢掌握质量状况。”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项目团队成员杨培洲说。他每天爬边坡钻探洞,风雨无阻,每年穿坏的雨靴在10双以上。投产以来,两河口灌浆工程底层廊道渗漏量创造了国内水电建设的纪录,大坝做到了“滴水不漏”。
“在工地上待得住,才能干出业绩。”四川省劳模、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局长王金国说。
攻坚“无人区”
在高海拔高寒地区,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和诸多世界级工程难题的极限挑战,工程管理团队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在世界水电的“无人区”攻坚克难。
土石坝填筑需要满足严格的控制标准,但人员和机械在高海拔地区都有明显的降效,长时间的振动碾压让司机很难集中注意力,补碾返工的情况较多,于是,科技攻关小组决心把无人碾压技术“拿下”。
他们每天“三点一线”——奔波在大坝坝面、前方指挥中心和调试场之间,经过无数次的建模、分析、调试、优化,终于一步步追赶并且超越了人工操作水平,而且一次就能成功。
通过攻关,两河口水电站系统解决了我国高土石坝季节性冻土施工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洪琪评价说:两河口大坝智能填筑技术,实现了300米级超高心墙堆石坝从数字化建设到智能化建设的跨越,推动施工进入“无人驾驶”时代,引领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智能化新方向。
精益求精筑高坝
2021年9月29日,两河口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实现了“电站提前一年建成”的目标;2022年3月18日,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全部6台机组提前442天投产发电,年发电量约110亿千瓦时。
投产发电的当天,建设者们相拥而泣,难掩激动。他们用17年时间完成大国工程,很多人从青年步入中年,为工程建设奉献了青春。
杨培洲想起无数个与大坝朝夕相处的日夜。从两河口前期工程,到大坝开始填筑,再到电站全面投产,他在两河口坚守了17年,每年扎根工地超过300天。他感慨道:“能参与建设这样的世界级工程感觉很自豪。”
近年来,两河口项目管理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团队中有20余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其中,8人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1人获得“四川省国有企业优秀共产党员”。
看着大坝一天天长高,高峡出平湖的壮景慢慢显现,张东明说,“我们要让雅砻江的水点亮川渝等长江经济带区域千家万户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