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0年全国政协再增新界别,环境资源界别委员亮相——
【两会聚焦】守护绿水青山,他们“重任在肩”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3月4日开幕,全国政协增设的环境资源界别正式亮相。环境资源界别委员意气风发步入人民大会堂,在接下来的7天半时间里,他们将聚焦环境资源这个“主业”,建言协商、凝聚共识。
这是继1993年第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别后,时隔30年,全国政协再增新界别。
新界别,新委员,新征程,新期待。新界别的设立有何深意?委员们带来哪些提案?新界别将如何展现新作为?围绕公众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委员。
新界别设立是应时之举
1月18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公布。全国政协34个界别中,“环境资源界”成为焦点。此前,多地政协也新增了环境资源相关界别。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时之举,也是顺应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展要求的应有之义。”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委员认为。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突破120万亿元。张兴赢委员表示,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已从注重规模数量转向质量效益,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环境资源这个重大课题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多位委员认为,环境资源界别的设立,不仅顺应了我国对环境资源的新认知,也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耕地及能源安全的必然举措,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的务实举措。
委员们的提案有“颜值”更有“言值”
大会刚开,环境资源界别的委员们带来了有“颜值”更有“言值”的提案。
长期从事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委员提交了“关于开展我国湖库塘圩资源环境普查与生态安全评估的建议”的提案。针对我国近半数人口饮用水源地的湖库塘圩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组织全方位的资源普查和生态安全评估,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应当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地,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代表的许多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价值,应将其纳入国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探索传统农业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既是“新兵”又是“老将”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委员主要关注传统农业的生态价值与自然保护地中的农业发展问题。这也是他过去5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呼吁的问题。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委员准备了5件提案。比如,针对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随船舶流量逐年增长的问题,建议加强内河船舶相关大气污染监管;着眼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项目储备库等举措,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相关工作。此外,还有关于加快推进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加快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促进环境质量改善、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提案。
郑州特大暴雨、连云港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凸显城市脆弱性和城市安全风险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张兴赢委员提交提案,推动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在去年的一次调研中,他发现能源的低碳转型中存在一些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他将关注如何更好地推动能源的低碳转型,助推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
新界别如何作为备受期待
“可以跟来自全国各地的环境资源领域专家学习交流。”对于加入环境资源界这个“大家庭”,余国东委员十分高兴。
专业性是环境资源界的突出特色。从人员构成来看,85名委员的背景涵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海洋、林业、地质等多个领域,包括环境资源领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专家、能源资源领域企业负责人等。
张甘霖委员认为,新界别将有效凝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建言献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和力量。
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但仍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正因为如此,新界别如何作为备受期待。
“对我们界别来说,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比如,如何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地内的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构建生态涵养的农业农村,通过发挥郊区农业农村生态价值来促进产业振兴?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余国东委员列举着这些问题,直言“重任在肩”。
(本报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