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工匠精神闪现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
近日,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在江苏南京揭晓,十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脱颖而出。他们手捧鲜花与奖杯走上舞台,面对镜头讲述工作的点滴和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作为此次采访活动的一员,我也有幸与各位大国工匠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与他们一起体验了南京的工匠文化。
采访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十位大国工匠中唯一的女性田得梅,她是一名桥式起重机司机,负责机组设备零部件的起落安装。就是这样一位和我差不多大的90后,不仅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机组设备吊装的工作方法,驾驶着天车吊起两千吨的转子,以毫米级零失误的操作完成了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的吊装任务。
田得梅不善言辞,无论是上台领奖抑或面对镜头,经常紧张地说不出话。当我询问她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感受时,她回答:“开心紧张。”然后就是良久的沉默。我问她如何理解工匠精神,她思考后说:“可能就是完成好队里布置的每一次任务,让吊装零件平稳起落。”对于毫米级零失误的操作,她说,没有想过背后承载的意义,只觉得是从业的基本要求。有精湛的技术却保持不骄不躁、保持谦逊,这也是诸多大国工匠的一个共同特点。
从2018年首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开始,已经有几十位劳动者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们的从业故事、技术本领、精神风貌,也通过媒体的报道家喻户晓。
从基础建设到航天航空,从交通运输到文物修复,在和这些大国工匠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因身处不同领域而对工匠精神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来自中国中铁的盾构操作工母永奇,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吃苦耐劳”,因为他现在的工作地点在西藏雪域高原,恶劣的环境让他之前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脱皮;从事文物修复的郭汉中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侧重于“心灵手巧”,因为在修复文物过程中,只有巧劲加一定的悟性才能恢复文物的本来面貌;从一名职高毕业的普通钳工成长为广西汽车集团首席专家的郑志明,对工匠精神的诠释是“精益求精”,他表示没有对于操作的精准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将无法使用……除此之外,还有飞机装配工周琦炜的“刻苦钻研”、天津港货车司机成卫东的“持之以恒”、火箭“心脏”钻刻师何小虎的“勇于创新”,等等。这是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理解,也共同勾勒、描绘出了大国工匠应有的担当作为和精神品质。
无论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智造走向世界,大国工匠都是需要紧紧依靠的力量,工匠精神也是需要弘扬和传承的精神。评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是对顶尖技术技能人才工作能力和成绩的肯定,更是在号召更多劳动者学习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某种角度上,无论身处何种职业、哪个岗位,对自身职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次工作精益求精的要求、在完成任务时细心专注的状态、解决问题时锐意创新的想法,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