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②】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
观 点
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把高质量就业作为实现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好这些要求,需要充分把握当前就业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统筹推进就业工作。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逻辑
就业事关个人生计和国家发展。从劳动者角度看,就业既是其获得生存必需资料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和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59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55.8%,占比最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就业对于劳动者的价值。
从国家发展层面看,就业是创造财富、实现强国的主要途径之一。劳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凝结在其身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就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多数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高。从根本上讲,要发挥人才在国家战略中的支撑作用,从而推进高质量发展,也需要通过就业这个途径来实现,最终达到强国目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就业是其中的必要之意。关于高质量就业,有多个评价指标体系和维度,但从就业的价值来看,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才能并让其获得相应的报酬和保障,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强国目标的统一。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需关注的重点
其一,科技进步从基础支撑层面推动就业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过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在劳动力市场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要素组合方式和运行规则的变革,导致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的多元化、平台化越来越明显,远程办公、线上运营等场景得到迅速发展。
其二,人口结构转变和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推动劳动力供给由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从2012年起,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占比不断下降、人口素质不断上升的历史时期。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15岁~59岁年龄段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比2010年降低6.79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指标出现上升。这种变化意味着,劳动力这一要素相比以往变得更加稀缺,更具价值,更需要通过高质量配置来发挥其作用。
其三,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和总量调整速度加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对劳动力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就业极化”“就业替代”“就业互补”等效应不断出现。从现实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岗位的影响是复杂的,对于这种影响的分析,从岗位层面深入到“任务单元”层面,可能更具说服力。
其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观念变化成为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催化剂。随着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的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第三方服务接受程度的提高,一些用人单位开始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的部分甚至全部交给第三方服务机构。很多地区都把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促进市场化就业的措施之一。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劳动者的职业观念和择业倾向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加追求自由和个性。在就业形式上,新的工作方式、新职业等不断出现。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
基于上述判断,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把高质量就业作为实现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第一,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者进行素质提升的激励措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多劳多得的一个主要途径,公平、竞争、合理的劳动报酬制度,是实现劳动者投资回报的保障。
第二,着眼需求变化加快所带来的劳动者素质需求调整,大力培养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包括从科学家到技能人才在内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撑。这需要全面发展高质量教育,要分类施策,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发展定位之后,要更好地推动各类教育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协同发力。
第三,协同推进不同类型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构建。随着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的快速增长,新就业形态在就业中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并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这背后是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变化,包括劳动力、数据、资本等在内的各类要素之间收益分配关系、各类群体的社会关系等均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因此,一方面,要完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其劳动保障制度与传统就业模式下建立的劳动法律制度之间衔接的渠道和可能性,减轻劳动者在不同就业模式下转换时所带来的制度摩擦成本。
第四,着眼就业形式变化的趋势,做好各类信息统计和分析等基础工作。当前,我国已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统计信息体系,并发挥了应有作用。但随着劳动者工作搜寻途径、就业形态等的变化,这些数据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要结合部分劳动者求职线上化、平台化、自主化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此类途径所积累的劳动力求职、就业岗位的信息资源,综合税收、就业、市场监管等信息,形成劳动者就业的“信息链”。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全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