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成为绿色发展风向标
据3月26日《经济日报》报道,日前,四川省巴中市举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成果发布会。会上首次发布了2021年巴中市生态产品总值(GEP),共计2010.75亿元。近年来,青海、海南、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深圳、丽水等23个市(州、盟)以及阿尔山、赤水等100多个县(市、区)都开展了GEP核算试点示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一地的绿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金山银山,又该如何核算呢?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机制对此给出了答案。这一数据反映的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最终生态产品和服务价值量化的总和,是对区域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量化。通俗地理解,生态产品总值就是给绿水青山“定价”。
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公众已经比较熟悉,但对GEP比较陌生。其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GDP是体现经济利益的重要指标,GEP是体现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二者并不对立、割裂。发展绿色经济需要生态环境的支撑,保护生态环境又需要经济系统的反哺和建设。只有一手抓GDP,一手抓GEP,推动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才能建设好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有价”,绿色发展“有标”。绿色发展不是空洞模糊的理念,而应有明确的方向和路径,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对一地的生态产品总值进行核算,就相当于给生态产品价值或者绿色发展的政绩算了一笔账,能让相关方面看清生态产品的范围以及价值变化情况,明确绿色发展的得失,进而有助于地方消除绿色发展的困惑和误区,找准落实“两山理论”的抓手,明确绿色发展的标准和重点。
近年来,各级各地都努力摒弃“唯GDP”思维,力求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均衡发展,一些生态功能区率先实施生态考核、绿色考核,在领导干部调整过程中启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而核算生态产品总值,可以给上述举措提供更全面、更科学、更精准、更权威的数据支撑,让相关结果更具公信力,进而助力地方做好发展决策,弹好发展钢琴,把正绿色发展的方向盘。
核算生态产品总值,既有政策引领,也有实践推动。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对我国开展GEP核算和价值实现提出目标和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也联合发布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试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及多个省市都对经济生态生产总值、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说,全面推进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建设的社会共识日益强烈,条件和环境日益成熟。
下一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瞄准GEP核算政策应用面临的“度量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难”等问题,不断转变理念,总结经验,优化机制,推进GEP核算体系构建和应用的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区域化,推进GEP核算“进规划、进考核、进项目、进主流化综合决策程序”,让GEP核算真正成为绿色发展的风向标,成为发展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成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重要指南,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