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开启,将面向全球招募约4.5万名——
无名英雄诠释奥运“更团结”真谛
近日,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者招募启动。巴黎奥组委宣布,此次面向全球招募约4.5万名志愿者,线上报名平台已于3月22日正式开放,截止日期为5月3日。
巴黎奥组委主席埃斯坦盖表示:“志愿者们会在赛场内外释放他们的热情。所有来到奥运会的人,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志愿者,他们将成为巴黎2024的名片。”
奥运会志愿者,是指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以自愿为原则,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在奥运会志愿者行动项目体系内服务奥运的人士。回顾奥运历史,志愿活动从无到有,从个别到普遍,直至将这一概念清晰提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现代奥运会最早出现志愿者团队,是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但他们提供的服务是零散和不全面的,也缺乏相应的系统管理。到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奥运会组委会首次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此后的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奥组委首次把志愿服务纳入整体规划中。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奥运会志愿者”这一概念被清晰界定出来,奥运志愿活动发展由此进入到新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志愿服务可以明显降低奥运会的运作成本,以灵活的组织方式为赛会提供质量可控的服务。据报道,2000年悉尼奥运会志愿服务占奥运会总劳动力的41%,但其开支仅占总预算的0.44%。
奥运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成为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滕盛萍认为,奥运会志愿者是联系社会和奥运会的桥梁,为全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了广泛参与奥运的渠道。由于志愿者主体是青年,“志愿活动对于青年群体深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学习志愿服务技能具有宝贵价值。”
2008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成为全世界首个“双奥之城”。通过两次奥运盛典,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被不断发扬光大。
尤其北京冬奥会是“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后的首届冬奥会,有1.8万名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内外。志愿者们用友好与热情生动诠释了“更团结”的真谛。
上个月,国家体育场举办“北京冬奥会一周年·归巢”活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郑嘉珊欣然“回家”——一年前的冬奥会延庆赛区,郑嘉珊在信息咨询、指引道路和应急救护等多方面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
“通过冬奥会志愿服务,不仅加深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也增进了我的沟通能力,是一次提升人生格局,锤炼优秀品质的机遇。”郑嘉珊告诉记者。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高度评价冬奥会中国志愿者的表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温暖人心。中国在志愿服务活动上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都非常完善,为奥运志愿文化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奥运会的志愿文化也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志愿精神成为奥运会的宝贵遗产之一。
北京市民马东至今仍对2008年奥运会记忆犹新,当时他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成为一名志愿者。“北京申奥成功以前,志愿服务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北京奥运会举办后,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过52.4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7亿小时。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表示:“相比争金夺银的运动员来说,奥运志愿者们更像无名英雄。”志愿者用“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奥运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