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4月11日 星期一

“云南工会力量”: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破晓曙光

《工人日报》(2023年04月11日 06版)

2017年9月,全国总工会在云南召开“全国工会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研讨会”,云南省总培育打造的“祥云样本”获得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关注。

在解困脱困攻坚的关键节点,2020年,云南省总在滇西、滇南、滇中三个片区召开了座谈会,督促各部门协力解决困难4800余个。

2017年9月,祥云县时任县委书记王正林在“全国工会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研讨会”上,向与会领导介绍“祥云样本”的由来及进展情况。

2018年,云南省总有关工作人员陪同全总权益保障部有关处室同志一行入户看望困难职工。

2021年7月26日,昆明。

云南省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总结表彰会召开。

回顾过去5年半云南省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峥嵘历程,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王树芬心潮起伏,她说:

“2016年以来,在省委和全总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奋力拼搏,共同努力,尽锐出战,合力攻坚,经过5年多的接续奋斗,全省7.1万户困难职工全部如期实现解困脱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贡献了云南工会力量。”

至此,“云南工会力量”这个概念因为全省各级工会在困难职工解脱困工作上的卓越贡献,正式进入了云南省总以及各级工会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总结视野。

云南省总分管职工帮扶服务工作的副主席张驰认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省总深知,制度保障是核心,为此省总先后下发了解困脱困工作规划,出台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考核评价、进入退出机制等方面的相关文件11个,确定了6个方面25个具体项目进行量化考核。2019年,又结合云南工作实际,会同省级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相关政策的通知和10个制度文件,对困难职工精准帮扶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制度规范,让不同层级困难职工的帮扶慰问有了更具体的措施办法,构建了云南独具特色的‘1+10’梯度帮扶制度体系,实现了对困难职工的‘一般困难机制帮、突发困难及时帮、突出困难重点帮’。”

据她介绍,正是得益于如此强大的制度和政策支撑,各级工会才能累计筹集9亿余元资金,对在档困难职工实施了30万余户次生活救助、2.5万余户次子女助学救助、1.3万余户次医疗救助和7.8万人次技能培训、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并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精准施策,帮助在档困难职工共落实就业9700余户、社会保险6400余户、医疗保险1200余户、子女助学3400余户、住房保障3300余户、低保保障8700余户,根据第三方评估显示,全省全国级困难职工家庭生活救助金从2016年的每户800元提高到2020年底的9680元,100%的建档困难职工获得了工会的生活救助金,99.9%的困难职工家庭得到了就业、就医、就学等不同类型的帮扶措施,98.4%的困难职工认为通过工会帮扶自家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99%的困难职工对工会帮扶工作表示满意。”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必须“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此情况下,“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退出”等四个“精准”就成为省总“聚焦精准”的前提,时任省总职工帮扶服务中心主任的李卓坤认为,云南省总仅用5年时间,使7.1万户困难职工脱困,“聚焦精准”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精准,就丧失了识别、施策、管理和退出的科学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会流失宝贵的时间。”

省总法律和维权工作部部长张泽平说,正是基于“精准”这个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关键步骤,2016年,省总组织全省工会对全省8.4万户在档困难职工进行逐一入户调查,全面开展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最终确定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7.1万户。

据张泽平介绍,2018年,深入开展困难职工精准识别“回头看”行动,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核查比对机制,对7.1万户建档困难职工家庭再次全覆盖逐一复查清查,累计核查住房、车辆等信息23.2万人次,全面精准掌握了困难职工的情况。

他说,“2019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率先在全国组织困难职工动态管理第三方核查评估,进一步突出以问题为导向,掌握了实情,推动了问题整改。”

“2020年,我们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省总职工帮扶服务中心主任莫涵雅说,“我们开展了‘户户清’专项攻坚行动,查找出困难需求5000余个,在解困脱困攻坚的关键节点,我们在滇西、滇南、滇中三个片区召开了座谈会,督促各部门协力解决困难4800余个。”

近年来,各级工会按照“四个一批”要求,科学制定帮扶措施,做到“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做到因人施策、因户施策、精准施策,莫涵雅介绍了以下11组数据,“截至2020年底,帮助6.9万户困难职工实现脱困,2000余户重病、残疾困难职工家庭纳入政府兜底保障和工会常态化帮扶实现解困。通过第三方评估显示,我省错评率仅为0.05%、结对帮扶覆盖率达99.9%、帮扶方式精准率达99.8%、综合精准帮扶率达99.6%,均达到全总规定的参考值。”

另外还有5组数据是,“建档困难职工中,97.3%的就业有保障,99.1%的就医有保障,99.9%的就学有保障,94.5%的养老有保障,100%的困难职工住房有保障,全省建档困难职工基本实现了‘两有五保障’,全面完成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目标任务。”

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中,云南省总视创新驱动为关键环节。

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之前没有可供拷贝复制的现成例子,张驰说,“我们鼓励各级工会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开展解困脱困工作。大理州祥云县时任县委书记王正林、时任县长黑尚锋亲自负责,统筹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和脱贫攻坚工作,充分整合资源,运用系统集成方法,将全县各部门社会救助、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与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有效对接,形成了‘祥云样本’,红河州党政领导亲力亲为,发动对困难职工进行‘部门一帮多、领导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全州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361个部门与困难职工进行了结对,形成了‘红河经验’。”

“就是说,”莫涵雅就“祥云样本”和“红河经验”进一步解释说,“云南困难职工解脱困过程中,以省总为代表的‘云南工会力量’贡献了享誉全国的‘祥云样本’和‘红河经验’,这两个范例,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牵头、系统集成’为准则,以‘守土有责’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撬动各类资源,服务于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为全省7.1万户困难职工最终全部如期实现解困脱困贡献了工会力量。”

“省总率先在全国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第三方核查评估,制定困难职工长效梯度帮扶机制的做法,在全国会议上做了经验交流,”省总法律和维权工作部部长张泽平说,“这些不断涌现出来的经验做法,为推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提供了先行示范,在全国范围内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解困脱困云南经验,得到了全总领导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在张泽平的记忆中,云南省总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经验做法,被省委、省政府和全国总工会领导6次作出批示加以肯定,省总领导两度受邀在全国总工会会议上做经验交流。

“2021年5月31日,云南省总职工帮扶服务中心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奖的省级单位,在全国总结表彰会上就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经验做了交流。”他说。

2016年,祥云县按照省总工会、大理州总工会“抓试点、立标准、建机制”的要求,率先在全省启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重要组成部分统筹部署,成立了时任县委书记王正林、县长黑尚锋任组长,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10个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23个乡镇、系统、行业工会主席为成员的“困难职工解困脱困领导组”,下设10个工作组(室),全面负责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祥云县时任县委书记、现任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总工会主席王正林说,工作组按照“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困”原则,将城镇困难职工按“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意外致困户”情况区分,“截至2016年8月底,全县上述三类在档的国家级困难职工共有293户,涉及供养人口1080人,其中低保户98户、低保边缘户77户、意外致困户118户。”

“经逐一入户调查了解,这些困难职工致困的主要原因是患病、低收入和下岗失业,再进一步对这293户困难职工进行分析,确定需要就医帮扶的有137人,需要就学帮扶的有43人,需要就业帮扶的有13人,需要住房帮扶的有20人,需要社保帮扶的有80人。”王正林回忆7年前的数字,依旧记忆犹新。

王正林介绍说,2016年9月19日,祥云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意见》,文件根据全县在档困难职工群体实际致困原因,围绕“帮扶谁、谁来帮、帮什么、怎么帮、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立足“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调集党委、政府强大的政策资源,出台了差异化帮扶的具体办法,实施好“就医、就业、就学、住房、社保”五类帮扶。

时任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总工会主席程云川介绍了根据“系统集成”的思路,祥云县有关部门的分工,“县人社局、卫计委负责就医帮扶;县民政局、妇联、团县委、关工委、残联、红十字会、企业家协会、慈善会负责就学帮扶;县人社局、扶贫办、金融办、工商联、团县委、妇联负责就业帮扶;县住建局负责住房帮扶;县人社局、工信局、商务局、供销社、工商联、工业园区负责社保帮扶。”

“整个工作的推进,监督和督办的负责机构为县纪委,”王正林回忆说,“各单位推进过程中,若有问题,我们县纪委随时跟进问责。”

程云川说,祥云县的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从一开始的构思,到后来的实操层面,有多达27个部门和全县10个乡镇参加,这些部门和乡镇,囊括了全县体制内所能调动的全部资源,同时将职责明确具体到各部门、各乡镇、各单位,因此,效果迅速呈现且十分彰明。

程云川介绍道,此后的工作中,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源头解困、动态脱困、应急救助、常态帮扶”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政策支持、项目支撑、结对帮扶、社会保障”的工作合力,“截至2020年9月,全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覆盖了困难职工300户1099人,解困脱困295户1086人,在档5户13人。”

王正林还记得,经过省总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第三方质效评估,“祥云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从政策资源综合运用的角度说,常识告诉我们,1+1>2。”云南省总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彭增梅在打造“祥云样本”的过程中,多次实地调研指导,她认为,“祥云样本”一个闪光点是,动员策动党、政、社会多达27个部门和10个乡镇的合力攻坚,“但是它所形成的势能不是27个部门和10个乡镇的简单叠加,它的能量相当巨大,因为在这些部门、乡镇中,各自有自己的政策、财力、人力、经验、技术、背景等等资源,这些资源的综合利用,超过了任何一家单打独斗的爆发力。”

“工会的资源既有限,又无限,”彭增梅说,“说工会资源有限是指各级工会都存在人少事多、无权没钱的状况,就此而言,工会一家无法承担困难职工解脱困的繁重任务,但工会的资源又是无限的,这是指有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支持,有来自各级政府政策资源的鼎力相助,以及广大职工,包括困难职工的理解支持,问题是如何去牵头,并撬动党政社会资源为困难职工解脱困工作所用,这就是省总和州总打造‘祥云样本’时提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牵头、系统集成’的大背景。”

彭增梅认为,由于“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牵头、系统集成”特点在全国的高度普遍性,这也就是“祥云样本”所以具有可拷贝性和高复制性,进而为全国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作出自己特殊贡献的根本原因。

云南省的红河州是有色金属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困难职工群体也随之产生,迄2017年3月1日,红河州尚有国家级建档立卡的城市困难职工家庭9918户,涉及困难人口24795人。

于是,一个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严峻课题摆在了以“守土有责”为责任意识的红河州总工会面前。

根据红河州实际情况,红河州总则以“一对一”结对帮扶、五级帮扶网络发力和大数据精准识别三记“铁拳”,打造出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上的“红河经验”。

一是巩固和升华“一对一”结亲帮扶的优良传统。

面对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日益增多的现实,自1998年由州总工会提出并征得州委、州政府、州人大、州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同意,红河州就正式而广泛地开启了领导干部和困难职工“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历史,根据帮扶方案,一位县级领导干部认一户穷亲戚,被帮扶的困难职工不脱困,该领导的帮扶不脱钩。

这项工作启动以后的20年间,四任州委书记带头结亲帮扶,三任州总主席坚持不懈抓落实,推动落地见效。

再是建立困难职工帮扶的“五级网络”。

2003 年,红河州总在总结开远市等县市工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发文建设帮扶困难职工的“五级网络”。

五级网络由州级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县市分中心、乡镇援助站、社区分站、企业(单位)援助点构成,其特色在于双向互动,一方面从州上开始逐级联动,直至最末端的援助点,直接作用于困难职工身上,另一方面,从援助点开始,逐级将困难职工的“痛点”反馈到州上。

三是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困难职工。

红河州总除了充分发挥五级网络作用及进行传统的入户调查以外,还利用政府管理部门的大数据,积极创新识别方式,这些政府部门所提供的信息、数据翔实,事实充分,对精准识别困难职工发挥了很大作用。

自2016年以来,红河州投入资金7814万元对11.5万户(次)困难职工家庭实施生活、助学、医疗救助,通过大规模投入、特惠性政策支持,红河州9479户困难职工成功实现解困脱困,在2021 年全国总工会和省总工会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表彰会上,红河州总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

“困难职工的各项困难问题,经过各方艰苦努力,已经基本解决,但是,”省总副主席张驰以理性、客观的分析审视这项工作,“困难职工增加或减少是一个动态现象,就是说,不可能一蹴而就,幻想毕其功于一役,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云南省总出台1+10组合拳制度,建立完善困难职工兜底保障和预防返困长效机制,以此作为对新产生的困难职工适时预警、救助干预、中止返困的长效机制,实施近两年来,客观效果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张驰所说的“1+10”制度文件集群,是指云南省总于2019年至2020年发布的《云南省总工会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落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相关政策的通知》以及配套的10个实施细则文件,其中包括《云南省总工会关于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的意见》《云南省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困难职工结对帮扶办法》《云南省困难职工脱困退出办法》《云南省总工会关于对因患重大疾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实施帮扶的办法(试行)》《云南省总工会关于对因遭遇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实施帮扶的办法(试行)》《云南省工会困难职工专项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办 法(试行)》《云南省工会送温暖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工会金秋助学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工会困难职工技能培训促就业管理办法(试行)》。

省总法律和维权工作部部长张泽平介绍说,“1+10”制度文件发布后,云南各地工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招频现,效果良好,2021年,为进一步巩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果与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有效衔接,省总对“1+10”制度进行了系统性修订。

他说,云南各级工会深入贯彻落实困难职工“1+10”帮扶服务制度,根据困难职工不同困难类别、困难程度,精准施策、分类帮扶,不断深化层次清晰、各有侧重、有机衔接的梯度帮扶工作格局。

“2022年,全省工会共投入5886.5万元(省总安排5406.03万元),帮扶困难职工10686户次,做到了‘一般困难机制帮、突发困难及时帮、突出困难重点帮’,”省总职工帮扶服务中心主任莫涵雅说,“我们针对深度困难职工、相对困难职工,在最大力度实施生活救助的基础上,分类开展助学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实施生活救助项目两个,基本生活救助项目投入3102万元,帮扶5918户次;针对25个边境县市的在档困难职工开展物价补助项目,共对291户困难职工,发放58万元物价补助帮扶资金;对620名在档困难职工开展医疗救助,个人最高帮扶金额达到4.9万元,使用帮扶资金467万元;对1081名在档困难职工子女开展助学救助,使用帮扶资金658万元。”

“针对意外致困职工,”她介绍说,“按照突发困难及时帮的原则,根据《云南省总工会关于对因患重大疾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实施帮扶的办法》《云南省总工会关于对因遭遇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实施帮扶的办法》,由各州、市总工会和产业系统公司工会对于符合条件的意外致困职工及时给予帮扶,全省共计帮扶124名困难职工,其中,最高补助金额达4.9万元,共计发放帮扶资金251.72万元(省总安排了176.2万元)。”

她说,“而针对一般困难职工,根据《云南省工会金秋助学活动管理办法》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全省共计补助2636名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1348.07万元(省总安排了943.64万元)。”

“另外,”省总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晓黎补充说,“2022年,省总工会为持续巩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果,推进困难职工家庭常态化帮扶机制有效运行,开设了‘云南省职工困难帮扶申请’微信小程序,畅通职工困难申请渠道。还率先在全国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动态监测集中行动,对9582户次已脱困困难职工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走访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企业1039个,走访受疫情影响困难企业中困难职工8336户。”

“对发现符合帮扶条件的及时建档帮扶,做到快速发现、及时响应、应纳尽纳、精准帮扶。”刘晓黎说。

省总以送温暖30周年为契机,结合云南实际,推进送温暖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刘晓黎说,“2022年,全省各级工会共计筹集送温暖资金1.83亿元(其中,省总工会投入1亿元),聚焦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对重点群体的关心关爱,全年共计慰问职工65.54万人次。其中,慰问环卫工、待岗、停发工资或只领取基本生活费的困难职工8.7万余人次,涉及资金5278万元。”

张驰介绍说,2023年,省总组织全省各级工会开展以“宣传贯彻二十大工会温暖进万家”为主题的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发动全省各级工会多渠道筹集资金,不仅加大对困难职工帮扶力度,而且进一步加强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困难职工的关心关爱,“全省各级工会筹集1.45亿元资金(其中省总工会本级筹集8138余万元资金),共计慰问31万余人次,包括已建档的困难职工2503户、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企业职工6万余人。”

“有了严密的制度保障,加上各级工会的责任担当意识,通过制度形成的工作常态化,再加上各级工会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和工作实力的不断增强,”张驰说,“我们不敢保证不产生新的少量的困难职工,但我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将其困难消弭于无形,不会形成困难职工成‘气候’的‘势态’。”

(图/文 沈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