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运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与历史贡献
观 点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为党的事业发展和工人阶级解放做出了巨大历史功绩。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成立期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工人刊物,创建产业工会,开展罢工斗争,发起全国劳动大会,倡导劳动立法运动,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为党的事业发展和工人阶级解放做出了巨大历史功绩,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工人运动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简称“《决议》”),就是党重视领导工人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决议》制定了党在工人运动中的方针、任务、政策、方法和要求,强调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党要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党应特别机警地注意,勿使工会执行其他的政治路线,对于手工业工会,应迅速派出党员,尽快进行改组工作。针对工人阶级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观念、小生产意识影响较深等弱点,强调工人学校是组织产业工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开办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性,使学校逐渐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决议》还提出,要成立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应为教育工人使其在实践中能够实现共产党的思想。可以说,《决议》的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殷切期望和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当时是一个秘密组织,为公开、合法地开展党的活动,集中力量加强党对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提出,应该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指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工作部。由于这个机构不是由各地工会选举产生的,不能称为“总工会”,马林建议叫“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就是中国工会的秘书处。
1921年8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仅20天后,为坚决、迅速贯彻党的一大《决议》,党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张国焘、邓中夏曾先后担任主任。《共产党》月刊第6号发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中指出,“是由上海——中国产业的中心的一些劳动团体所发起的,是一个要把各个劳动组合都联合起来的总机关”,并预言“将来的世界一定是工人们的世界”。书记部的成立宣言中号召工人不应按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来组织,而是要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地组织成产业的组合。
出版机关刊物《劳动周刊》。其发刊词声明,“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劳动周刊》报道了书记部领导的工会活动和各地工人的罢工斗争,宣传工人阶级应当怎样联合起来,去争取自身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劳动周刊》还经常刊登工人的来信、来稿,让工人在报刊上畅所欲言。其受到党的高度评价和工人的热烈欢迎,《共产党》月刊称赞它“办得异常完善,大可以增进劳动者的知识”“是教育训练工人们一个最好的机关报”;工人说它是“指路明灯”。
继上海之后,书记部又在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等地设立分部。书记部各分部的主任,除北京分部(后改称北方分部)外,其他分部都是由当地中共组织的负责人兼任。1925年春,为了适应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不再使用书记部的名称。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各地书记部相继停止活动。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一是倡导产业组合,争取改造、改组旧工会成为真正的工人团体,推动地方和产业工会联合会的组织建设。如书记部湖南分部改造了湖南劳工会,促使他们抛弃无政府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书记部武汉分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总工会——武汉工团联合会。二是发起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通过了书记部代表提出的《八小时工作制案》《罢工援助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和《全国总工会未成立以前,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通讯机关案》等10个决议案,提高了书记部的威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标志着全国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开始走上团结与统一的道路。三是开展劳动立法运动,起草《劳动法案大纲》,筹建“劳动立法运动大同盟”,使劳动立法深入人心,甚至一些国会议员也表示支持。四是领导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短短的13个月中,全国共发生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罢工的人数达30万人以上。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气吞山河,尤为壮烈,是中国共产党和书记部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五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壮大。共产党和书记部自成立以来,特别重视吸收有觉悟的工人入党。在工人斗争中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人物,如林伟民、苏兆征、史文彬、项英等先后加入党组织,很快成长为党重要的领导骨干和工运骨干。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