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园区”:跳出“空间只是一个载体”的怪圈
“在园区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考虑如何为企业的生产效率提供服务,也会去考虑如何让使用者以更舒适的心态投入工作。”日前,北京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永学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企业在入驻园区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生产空间,他们对地点、交通、环境乃至楼宇本身设计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运营方要跳出“空间只是一个载体”的怪圈,向后端的运营管理延伸。
3月下旬,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二期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该产业园核心区分为两期建设,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0亿元,一期在去年11月就实现了主体结构封顶,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可实现企业入驻。
在贺永学看来,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已经步入了第四代园区。第一代园区主要是简单的企业聚集,没有主题,没有方向,类似于工业小区形态;第二代园区可能有一定的主题,但是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内部联系;第三代园区可以产生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而现在的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则是按照绿色低碳、数字人文的产业集群标准打造的第四代园区。
为了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目前,北京市有四个区已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录,分别为顺义区、海淀区、朝阳区和石景山区。这其中,由石景山区政府和中关村发展集团携手打造的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具备怎样的错位发展优势?
记者了解到,绿色低碳是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的标签之一。园区整体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并通过采用智慧型设计,使得节地、节能、节水、室内环境质量、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等各项指标都达到最优化。“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节能相关技术,都将引入园区。”贺永学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文园区建设方面,中关村发展集团倡导的是建设“中关村社区”。“就是说园区将不仅仅提供工作和生产的空间,同时还要融合兼顾生活和休闲娱乐空间的功能。“贺永学介绍,他们采取合院式设计,中间有接近1万平方米的集中绿地,打造了一个可以提供休闲健身以及餐饮功能的空间。
近年来,在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产业园区蓬勃发展。而与此同时,园区定位模糊、产业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也随之显现。
在贺永学看来,无论是在园区支持政策方面,还是在对入驻企业提供的服务方面,同质化也都特别严重。“想要吸引并留住企业,要靠创新突围, 向后端的运营管理延伸。”他认为,园区除了提供传统的政企研学等方面的服务,还要通过满足入驻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来增强黏性,或是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增强黏性,而不单单是形成产业链。
全面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工业场景,是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在产学研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标识体系、实践成果和实践路径,构建了与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巩固、提升、创新相并行的中国方案,产业规模已经达到1.2万亿元。
“从数据来看,工业互联网的行业规模和增长速度逐年扩大,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是呈现这个态势,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行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对先进制造业的赋能和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能够增强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贺永学说。
此前,倪光南院士指出,工业软件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支撑,是发挥和提升工业互联网效能的关键。在工业软件领域,应当顺应技术发展潮流,运用新技术、新模式进行弯道超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工业软件、操作系统都是我们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面临的难题,我们依然有很多短板。当然,有短板也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机遇。”贺永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