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对话·壹】“一城聚一线,一线统一城”
——溯源北京中轴线
开栏的话
北京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50多万年的人类史、1万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北京市将以“一轴三带”为牵引带动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推进老城整体保护。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中轴线为魂,水系为脉,溯源北京的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如同展开一场“城与水的对话”。文化新闻版推出系列报道“中轴线上的对话”,讲述中轴线上,古城生生不息的故事。
“以加强北京中轴线保护为抓手,通过遗产保护推动城市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纵深推进城市更新,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场发布会上,北京市西城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后海畔始建于元代的万宁桥,其所在位置是北京中轴线的基点。据中国文物学会特聘专家朱祖希回忆,在当年万宁桥修缮竣工时,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曾经感慨地说:“全城的中轴线也是从这里开始向南,再向北伸长的。”作为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万宁桥还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
“北京可以说是‘运河拉过来的城市’,溯源北京中轴线和建都史,需要从大运河开始。”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对记者说。
南控江淮,北连朔漠
“隋朝开凿永济渠通涿郡,当时涿郡是军事重镇,来自南方的军粮和物资,沿永济渠北上。”黄杰对记者说,“隋唐时期,大运河南至余杭,北抵涿郡,使当时被认为是北方边陲之地的北京周边地区,逐渐登上国家历史与文化舞台的重要位置,这条以军事为目的开凿的运河,也为后来的京杭大运河奠定基础。”
根据史料记载,永济渠于隋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开工,不到一年竣工,“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考古资料证实了隋唐时期,物资可以经水路通达北京周边。考古工作者曾在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地区距今地表3米深的凉水河古河道中,出土长达10米的唐代独木船,船舱底部发现耀州窖的小碗。耀州窖址位于今日的陕西省铜川市。
在黄杰看来,运河水路通至北京周边,物资和人口随水系而涌入,给这方土地带来了质的改变,也为日后建都打下了基础。“但是,隋唐时期的运河,只是到达涿郡,尚不是今天的北京中心城区所在位置。”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看来,北京作为大运河起点城市,运河对于巩固北京中心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涿郡以南,运河通达中原与江南,涿郡以北,长城上的居庸关通向草原,其既是军事关隘,又是商旅往来的“纳款关”。幽蓟大地,也由此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这使得北京的地理位置具备了南北沟通的作用。”郑晶说。
而这,也成为后世定都于此的关键因素。《续资治通鉴》载,元中统四年,即公元1263年,刘秉忠请定都于燕,因此地“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年号中统,即“中华开统”的意思。这样的居中理念,也是后来以中轴线为基准营建都城的依据之一。
疏通水系,以水定城
水,哺育了千年前的幽蓟大地,也滋润着今天的“新北京”。在北京的东部,一座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新城正在崛起,这里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今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发布,提出以公园串联萧太后河沿岸蓝绿空间,以水串城、以水润城。
萧太后河,将北京城与漕运联通。当时,北京为辽南京,“位置在今天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内外一带,沿袭幽州旧城。”朱祖希告诉记者。
“运河首先是物流的干道,同时是人才和技术的渠道。”研究运河历史多年的学者韦明铧对记者说。建设运河,本身也是技术进步的体现。辽人利用两地之间的连串洼地建造人工运河,因归功于太后萧绰,便称为“萧太后河”。这条人工河道,为日后的通惠河提供了走向。
“公园里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景象。”网友小贝如是点评张家湾公园。这里曾经密布着工业大院,从2017年开始,北京市启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工业大院被腾退了,张家湾公园逐步建设,运河古镇焕发新生,“水与城”写下了新的篇章。
湖泊环绕,一线统城
“五一”假期里,在北京另一处滨水公园,紧靠西南护城河、位于西城区广安门的金中都遗址公园,游人正在寻找着玉兰花。
“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您知道这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算的吗?”
在这里,记者随机询问了多名市民,给出正确答案者并不多。在他们身后,北京建都纪念阙屹立着,这是2003年纪念北京建都850周年时所建,建于金中都大安殿遗址之上。1153年建成的金中都,首次在北京确立了一条中轴线,“一城聚一线,一线统一城”,即金中都中轴线,南起今天丰台区西铁匠营附近,北至今天白云观东北方、真武庙之南,“20世纪90年代修建西二环南段时,考古发现金宫城内大安门及其正北方大安殿的地基夯土层,证明西二环南段正好压在金中都中轴线上。”朱祖希说。
金中都建筑格局和宫室制度仿照汴梁,其水系仰赖莲花池水系,即位于今日丰台区的莲花池公园。金朝对辽南京的水系进行了改造,最终在城外形成了多个留存至今的湖泊,包括紫竹湖、玉渊潭和莲花池,这些湖泊水系构成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一部分。
金中都还留下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即1179年建成的万宁宫,位于金中都北部的白莲潭,在今天的北海和后海一带,宫苑内有湖泊和岛屿,“金朝统治者在万宁宫西园,采取‘一池三山’布局,湖池中坐落着用疏浚湖泊泥土堆筑的三岛,其中瑶光台即今天的团城。”曾撰写《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园林篇》的学者周家望对记者说,“万宁宫相当于金朝夏宫,宫中坐北朝南的紫宸殿为正殿,位居中轴,是皇帝处理政务、召见群臣和举行庆典的场所。”
后来,白莲潭形成的湖泊,成为元大都的起点,北京中轴线,也由湖畔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