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精雕细琢,韩金宝让易砚技艺薪火相传——
【团结奋斗开新局 喜迎工会十八大丨一线·劳动者风采】与石相伴 匠心制砚
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在精心雕琢下,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一方精美的砚台。砚台上,人物栩栩如生,景致逼真灵动。
41年与石相伴,韩金宝让石头有了灵性,也让易砚技艺薪火相传。业内人称赞他“既有玲珑剔透之心,又有鬼斧神工之技”。
与石结缘
河北易水河畔的台坛村,因出产易砚而闻名。从祖父开始,韩金宝一家都是制作易砚的传承人。中学时代的韩金宝学习优秀,初中毕业就考入全县有名的高中——塘湖中学。而开学时的入学报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天,韩金宝骑车经过黄龙岗,在翻越小坡时不慎跌入了一个石料坑内。黄龙岗是易水石古砚石料的主要采集地,当地遗留着很多大石坑。韩金宝回忆,当时他连人带车摔进一个七八米深的石坑内。这次意外造成了脑震荡,也导致韩金宝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受到了影响,最终未能复学。
谁料这次意外,却让韩金宝一脚踏入了易水石古砚的艺术世界。从此以石为伴,与砚结缘。
在父亲的安排下,韩金宝跟随砚台厂的老师傅们学起了砚台雕刻,并很快掌握了基础制作技艺。1986年,砚台厂组织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砚雕技师,到天津美院学习深造,韩金宝便是其中之一。两年的系统专业学习,韩金宝的雕刻技艺有了质的提升,也让他在年轻一辈的制砚手艺人中脱颖而出。
学成后的韩金宝在吸收传统技艺手法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着创新和探索,他从传统的砚雕龙、凤、龟、鱼、蚕、蝉、琴、棋等为主,延伸到了山水人物等创新造型,甚至挑战现代人物造型。短时间内,砚台厂的产品销量就实现了翻番。
让古砚走向世界
“他做事一根筋。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还要把墙撞出一个洞继续往前走。”这就是砚雕老师傅眼里的韩金宝。
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练,已经成长为砚雕技师的韩金宝开始尝试背着产品跑销售。韩金宝在名家的指点下,去对接曲阜、泰山市场。在那里,韩金宝寻得了商机,由于日韩游客众多,易砚大受欢迎。
在一次次寻找商机中,韩金宝发现了问题:尽管易砚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技艺,深受日韩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喜爱,可随着时代的变迁,砚台造型一味地沿袭传统、缺少创新的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
意识到问题所在,韩金宝在吸收传统技艺手法的同时,开始尝试创新和探索。他学习借鉴端砚、歙砚等全国各大砚种雕刻技法,让易水石古砚造型饱满,线条流畅,繁简相宜,意韵悠远。韩金宝还把中国画的绘画技巧灵活运用,让“天工”和“人工”巧妙结合,易砚有了独特的灵气。产品一经推出,很快销售一空。
为顺应大众化需求,韩金宝还带领团队推出了100元至1000元之间的学生砚,他指导徒弟们开发易水石衍生产品,以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易水石砚台类产品。在易水石砚台制作的基础上,创新了茶具、茶台、小摆件,这些物美价廉且极具个性化的手工艺产品,深受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喜爱。
为了进一步提高易水石古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韩金宝研发生产了“燕赵文化”题材的系列文创作品,将赵州桥、西柏坡、金山岭长城等燕赵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易水石古砚新品再次走入了千家万户。
匠心传承
正是在每天的与石相伴、精雕细琢中,韩金宝成长为2022年河北工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作为手艺人更在乎技艺的传承。”韩金宝收徒格外看重徒弟的德行,他说这是技艺传承所赋予的核心内涵,徒弟聪不聪明不重要,必须要有德。在他的徒弟里,有3个月出徒的,也有半年甚至一年出徒的,韩金宝对他们一视同仁。
1988年出生的马俊一年时间才出徒。如今说起这个徒弟,韩金宝还有一丝小小的骄傲:“小马踏实肯学,有点像当年的我。”在韩金宝的指导下,马俊练就了一手流畅的刀工线条和棱角分明的砚雕技法,而且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朴实韵味。
韩金宝认为,人才是整个砚台行业长久健康发展的根基,作为河北省砚雕行业协会会长,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发挥协会平台作用,为这一传统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整个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提供更多机会,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如今,在行业龙头企业河北易水石砚台有限公司中,已有国家级大师3人、省级大师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