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创彬带领团队攻克核电站数字化操作难题,实现行业技术零的突破——
核电站里的排“雷”专家
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实验室,53岁的全国劳动模范周创彬身着蓝色工装,黑发中夹杂着些许银丝,面对眼前的设备,他神情严肃,一丝不苟。
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周创彬一直坚守在核电工业一线,在核电调试领域成长为领军人才。32年间,与机组设备建立起的默契,让他仅凭听声音、看震动、观外形就能发现问题隐患。
守护“心脏”
周创彬出生于广东汕头的一户普通农家,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
1991年,中专毕业后,周创彬加入中国广核集团,成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一名现场操作员。
主控室是大亚湾核电站的“心脏”,对操纵员要求较高。为了能早日感受核电站的“心跳”,周创彬利用业余时间苦读相关课程,并于1994年通过华南理工大学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
1997年,取得操纵员资格的周创彬如愿成为大亚湾核电站主控室的操纵员。每天与核电运行机组打交道,他渐渐熟悉了每一个按钮代表的指令,了解了屏幕上每一个快速变化的数据代表的运行信息。这期间,凭借过硬的核电运行操作技术,他发现并消除了多项重大设备隐患。
调试是核电站新设备、新系统投入使用前的关键步骤,这个找缺陷、消隐患的过程也被业内人士称为“挖地雷”。周创彬奔波在各个项目现场推进调试进程,解决技术难题,成为排“雷”专家。
一次,台山核电站1号机组冷态功能试验中,周创彬敏锐地发现,该项目采用的新型稳压器安全阀密封无法满足抽真空要求,这个连设备厂家都没察觉到的隐患,让在场的外国专家也竖起了大拇指。
攻克堡垒
2004年,岭澳核电站一期2号机组迎来首次大修,这也是我国压水堆核电站首次完整的大修。
周创彬在4个月的时间里,新编了近500页总体运行程序,在保障大修质量的同时,节约工期约75小时,相关技术经验在国内同类核电站大修中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21世纪初,即将兴建的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需要开发全新的数字化运行程序,这也是国内核电站首次进行此项研发。
面对挑战,周创彬勇挑大梁。
一切从零开始,周创彬带领团队奋战一年有余,终于攻克了核电站数字化操作难题,研发出具有大亚湾特色的总体程序数字化方案,相关发明专利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这项创新成果后来还在红沿河、宁德、阳江等核电站推广应用,为我国核电站批量化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2015年开始,周创彬带领团队投身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堆型“华龙一号”调试关键技术和调试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堡垒,圆满完成“华龙一号”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调试子专题任务,相关发明获得国内核电调试领域的首个英国专利,为“华龙一号”走出国门提供了知识产权支撑。
2020年12月,周创彬创新工作室入选“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寻路突破
钻管廊、爬管道、下地坑,熟悉系统和设备,32年间,周创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核电站的各个角落。尽管已经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喜欢扎根核电生产一线的周创彬,依然每天穿行在核电机组设备之间。
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周创彬还兼任培训教员。最多的时候,他每年授课达200课时,为公司培养了一批核电运行岗位的骨干力量。此外,他还受邀到深圳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等院校开展讲座分享,激励技能青年用一技之长实现人生梦想。
“他是一位对徒弟掏心掏肺的好师傅。”在徒弟眼里,“创师傅”对于他人的请教“来者不拒”,总是耐心细心、毫无保留地给出最优解。
“我喜欢挑战,不断超越自我。”目前,已取得19项发明专利的周创彬,正带领团队努力在我国核电领域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