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6月12日 星期一

入行11年,张恒洋凭借精湛的炼化装置操作技能、丰硕的一线创新创效成果迎来人生高光时刻——

藏在时光中的努力,总会悄然绽放

本报记者 彭冰 柳姗姗 本报通讯员 张晓君
《工人日报》(2023年06月12日 05版)

张恒洋在对柴油加氢装置进行精细巡检,以确保现场生产安全。杨志达 摄

多年以后,张恒洋身处于一座座鳞次栉比的现代化炼化装置中间时,仍然会想起25岁的自己,为了补上薄弱的技术基础,他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那是他走上工匠之路的起点,仿佛也成了他日后职业生涯的浓缩,从那时起,他始终没有停下追逐技术的脚步。

80后张恒洋是吉林石化炼油厂加氢三车间化工三班的操作工。入行11年来,凭借精湛的炼化装置操作技能、丰硕的一线创新创效成果,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今年“五一”前夕,他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藏在时光中的努力,总会悄然绽放。”这是张恒洋对人生的感悟,也是支撑他一直奔跑的精神动力。

“炼”成工匠

复杂的装置,高耸的塔林,层层叠叠、错综绵延的管线……2012年,初入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的张恒洋,对眼前这个新世界感到有些迷茫。

尽管,此前他在部队经过了5年历练,又在吉林石化公司接受了两年系统培训,但专业性强、危险性大、技能要求高的化工生产一线,还是让这位已经25岁的“新工人”备受打击,“我的专业基础和工友们相比,还是太薄弱了。”

他暗自憋了一股劲儿,一头扎进了现场学习,下班后再捧着化工书籍一点点“啃”。

2014 年春天,Ⅲ柴油加氢装置开工在即,张恒洋被调入加氢三车间参与新装置建设。

从打地基、盖泵房,到每座塔、每个反应器渐渐“长高”,伴随新装置一点点完善,一个更加完整的化工知识体系也在张恒洋的脑海中慢慢建构起来。

同年10月,新装置建成。张恒洋有空就拿着厚厚的流程图来到现场钻管线,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对每条管线的来龙去脉记得清清楚楚。等车间开始对员工进行定岗时,张恒洋成了全车间最年轻的内操工。次年,他凭借突出的技术表现,一跃成为工厂首席操作员。

2017年,吉林石化公司举办汽煤柴油加氢操作技能大赛,张恒洋闯进了决赛。

“当时并不知道决赛具体考什么,我就把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技能鉴定题,还有历年与汽煤柴油加氢操作有关的题库都学了一遍。” 那段时间,张恒洋清晨4点半就起床学习,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最终,他过五关斩六将,一举夺得金牌。2018年,他被工厂聘为技师。

多年来,张恒洋熟练掌握了3套现代化装置、6个岗位操作技能,记录43.8万个关键数据无差错,精准操作超12.2万次,211个控制指标无一超标。

巡检中化险为夷

炼化装置最怕安全事故,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是张恒洋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2022年11月11日4时28分,正在巡检的张恒洋突然发现,原料油泵出口低流量联锁保温箱FT-10303C处有一摊油迹。他心头一颤,“这台泵是高压泵,出口压力非常高。”

张恒洋迅速打开保温箱,经过仔细检查,他发现,是仪表三阀组的接头正往外渗柴油。

“原料油泵在系统最前端,如果漏点变大引起油量变化,原料油泵就会连锁停车,后果不堪设想。” 张恒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向班长汇报,联系仪表车间紧急处理。

4时50分,漏点处理完毕,生产再次恢复正常,张恒洋这才长长舒了口气。

每天现场巡检的1个小时里,发现的隐患是在控制室里无法捕捉到的,因此,对张恒洋来说,从巡检路上迈开第一步起,重达千钧的安全生产责任就扛在了肩上,“我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工友们负责,更要对企业负责。”

操作工的“听摸查看比”技艺,对张恒洋而言,已经“长进了骨头里”。查看DCS监盘时,他会时刻保持警觉,及时捕捉每个参数的细微变化,“不能等到系统报警才发现,而要在细微之处就能预判事故的发生。”

精心监盘、精细巡检、精准操作,张恒洋多次预判出装置不安全因素,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近两年来,避免大小生产波动11次。

为企业精打细算

路过泵房,看见水龙头没关,马上拧紧;走过休息室,看到屋内没人还开着灯,立刻关灯……这些都是张恒洋每天随手会做的事。“如果我们都把工厂当成家一样打理,精打细算能为企业省下很多钱。”他经常对工友们说。

不仅如此,他还发挥身处生产一线的优势,贡献了不少节能创效的“金点子”。

生产中,两台加热炉共用一套余热回收系统,造成两台炉子的热效率都偏低。

“热效率低,用的燃料气就多。”于是,张恒洋琢磨起了省钱的方法,“上面有烟道挡板,下面有风道挡板,风机有旁路……找到控制点,就能提高热效率。”

于是,张恒洋把炉膛的烟道挡板稍微打开一点儿,再把上面的热风抽出一些,与换热器进行换热,这样炉膛进来的风就成了热风,有效降低了燃料气的消耗。

从小处入手、从细处深挖,几年来,张恒洋参与提出合理化建议29项,解决了装置耗电量大、蒸汽消耗过多、新鲜水使用方式不合理等多项困扰车间的难题,帮助车间实施技改11项,为企业创效900余万元。

车间里的复转军人占操作工总数的1/3,他们起点低、底子差,张恒洋就将自己的操作“秘籍”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的讲解很通俗,大家都能听得懂、记得住。”操作工余恒晶说。

5年来,张恒洋为车间培养优秀操作员6名,合格操作员15名,他们中有多人在企业举行的技能大赛中获奖。

眼下,公司转型升级项目的建设步伐加快,张恒洋再次接受了蜡油加氢装置的新挑战,用默默努力和坚持,等待下一次的悄然绽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