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改善焊工作业环境”“用无人机免去工人爬高塔腿软的恐惧”“通过BIM技术实现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技能冠军和他们的“数字理想”
图①:王小颖在赛场操控计算机构建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王邦权 摄
图②:大赛现场,陈照春透过视校仪精准操控焊接机器人。本报记者 李润钊 摄
图③:陈尉在变电站现场进行无人机飞行训练。 林永翔 摄
46岁的机器人资深研究员陈照春以8条堪称完美的焊缝摘得桂冠;女工程师王小颖用建模技术构建起虚拟与现实的“云梯”;90后无人机操作员陈尉别出心裁采用“倒飞”法在空中上演“速度与激情”……
6月9日,备受关注的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福建福州落下帷幕。陈照春、王小颖、陈尉从来自全国的264名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成为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无人机操作员三大数字赛道的冠军,用刷新人们想象的数字技能赢得职业荣光。
3个闪耀数字技能赛场的名字背后,是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人生和共同的职业愿景。
冲金新赛道
6月9日,大赛闭幕式开始前,记者陪着陈照春找到一家快剪店理发。此前,他一直忙于训练,头发已有3个多月没理。得知自己在前一晚的理论考试中拿到了全场最高分,陈照春暗暗觉得有了登台领奖的希望,决定在闭幕前“拾掇拾掇”自己。
和参加本次机器人焊接比赛的绝大多数选手不同,陈照春并非焊工出身。
作为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新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他从20年前便开始研究工业机器人控制理论,学习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的时间还不到1年。
找到参考基准面,以提升点焊均衡度;用试焊弥合每台焊接机器人的细微差别;发挥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优势,再通过人工“调教”实现精准焊接……这些在近百次与焊接机器人的磨合中总结出的“相处之道”,让陈照春以8条堪称完美的焊缝在大赛中问鼎。
和陈照春一样冲金数字新赛道的还有王小颖。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决赛现场,一台电脑就是她的“伙伴”。
伴随她手中鼠标的移动,电脑屏幕上的建筑模型不停地翻转、缩放,现实世界中的庞然大物顿时变得小巧。
王小颖是来自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工程师,在建模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她可以凭一己之力“盖”起超过23米高的6层建筑。她“盖”的高楼可以100%还原施工现场工况,从而精准计算工程用料量,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的技术潜能,对建筑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队友张书斌看来,瘦小的王小颖身上有一股向上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她口中的“拼”。
入职第一年,王小颖考取了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BIM职业技能等级一级证书;2022年,她再次考取BIM职业技能等级二级证书……为了准备这次比赛,王小颖和队友们前后训练了约8个月时间,每天的训练时长超过10个小时。
“99%的努力加上1%的幸运。”这是王小颖总结的成功代码。
和王小颖一样,陈尉也在实时更新自己的技能清单。
起飞、绕杆、穿越障碍……在本次无人机操作比赛中最为惊险的“复杂工况下的高速飞行”项目中,陈尉独创的“倒飞”机动飞行方式,以31秒的全场最短时间完成比赛任务。
“大家都选择正向飞行,我发现,在障碍环境下,正飞的拐弯幅度太大,倒飞则可以控制幅度,节省绕杆、转头时间。”陈尉解释说。
从最初的手动飞行巡视,到现在的运用3D建模引导无人机巡检,陈尉坦言,就像无人机要定期升级系统一样,数字技术的迭代也在倒逼自己不断升级技能。
被数字技术改变的职业
年近半百,放着舒服的实验室不待,非要扎进车间当“学徒工”。陈照春的这番“操作”让很多人“看不懂”。
他向记者展示了前臂上几处被飞溅的焊渣烫伤留下的疤痕,“这些就是触动我转型的动力。”
让焊工远离弧光辐射、有毒气体、电焊烟尘和高温高热的作业环境,在陈照春看来,这就是他当“学徒工”的目的。他希望,伴随工业机器人技术不断演进,焊工们有一天也能“在空调房里操控机器人搞焊接”。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在车间里学会工人的焊接手艺,再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实验室里的机器人。
“很多人说,数字时代人工智能会取代工人,也有人说工人是机器的主人,在我看来,人机协同才是我们的‘远大理想’。”陈照春说。
陈照春想要实现的理想,也是陈尉期待的未来。
陈尉的爷爷之前在福建三明泰宁的山区供电所工作,爷爷穿着厚重的防静电工装逢山开路、逢汛巡检的样子,便是他脑海里对电力工人的最初印象。
然而,如今,他和同事们已经与爷爷当年工装破旧、满手油污的传统电力工人形象相距甚远。“数字技术给了我们更多选择,其中便包括追逐时尚、少流点汗、体面劳动的机会。”陈尉说。
2015年,陈尉入职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漳州供电公司时,一周至少3天在爬山,为了克服爬高腿软的恐惧,他整整花了3年时间。如今,他操控巡检无人机所能抵达的高度,早已远远超过人工爬塔时的100米。
陈尉告诉记者,“如今一天、一个人、一台无人机所能完成的巡检工作,比以前四五个人、两三天时间合力完成的还要多。”
陈尉的微信头像照片是椰林沙滩、碧海蓝天,还有他凝望无人机的背影。数字技术让陈尉和同事们看见了老工人未曾看见的新世界。
“技能大考”之后
“我要赶着去接儿子出考场了。”赛后,在大赛新闻中心结束采访,陈照春拿着证书和奖杯,匆匆赶往赛场7公里外的高考考场。
一边是数字产业工人的“技能大考”,一边是1291万考生的“人生大考”。父子俩的生日在同一天,人生中的重要考试也在同一天。陈照春笑着说:“这是我们父子俩的缘分。”
穿着橙色工装、拿着鲜花、举着金色奖杯……站在考场外等候考生的队伍中,陈照春格外显眼。他说:“因为比赛错过了陪伴孩子走进考场的机会,我想用手上的奖杯鼓励他,在人生的赛场上靠自己赢得闪亮的机会。”
作为全国首次举办的机器人焊接一类竞赛,本次大赛像是一份“样题”,填补了国内机器人焊接领域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的空白,也为赛场之外超30万人的焊接技工们,确立了新的技能坐标。
比陈照春小17岁的王小颖看着自己手中的奖杯,至今仍觉得像是一个美好的梦,“看到颁奖嘉宾向我走来,感受到舞台灯光打在身上的温暖,好像自己也在发光一样。”
这份温暖,也让她有信心迎接职业道路上的下一个挑战。
赛后,王小颖回了一趟泉州老家。鸡汤、炒鱿鱼、清蒸虾……妈妈准备了一桌饭菜为她庆功。餐桌上,和家人举杯的那一刻,她又感觉到了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