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6月30日 星期一

为打破国外垄断,威海光威复材贷款做研发、全员搞创新,成功改写碳纤维产业格局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用自主研发敲开迈向产业高端的大门

本报记者 杨明清 张嫱 本报通讯员 夏丽萍
《工人日报》(2023年06月30日 04版)

开栏的话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我国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但部分领域存在的短板还有待补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循环存在的“堵点”“卡点”还有待疏通,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

优质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完善的产业政策,更离不开这些优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最近,本报多路记者走进企业一线,探访相关产业政策落地情况以及企业的积极作为。从今日起,本报将刊发“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阅读提示

面对碳纤维产业遭遇的“卡脖子”难题,威海光威复材贷款做研发、全员搞创新,用自主研发敲开迈向产业高端的大门,改变了国内企业受制于人的产业格局,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夯实了自主可控的产业基础,增强了国内产业竞争力。

 

浩瀚的太平洋上,30万吨节能环保型超大型原油轮“新伊敦轮”正扬帆远航。该船的碳纤维翼型风帆,由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威复材)作为制造单位参与研制。这是全球范围内碳纤维复材首次应用于大型油轮帆叶结构,创造了复材单件体量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生产周期最快、世界领先的行业之最。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秉承“科技报国”“实业报国”的初心,光威复材发力推进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升级,用自主研发敲开迈向产业高端的大门。近年来,一系列打破垄断、填补空白的“光威造”产品,正不断应用在水陆两栖飞机蛟龙AG600、运载火箭、TP500无人运输机等大国重器上。

勇于破局,解决“卡脖子”难题

“这是高温固化预浸料,采用零吸胶热压罐成型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光威复材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工程师林凤森介绍着手中的材料。在他身后摆放着一些黑色塑料板,每一块都是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材料。

现在对光威复材来说,根据国内相关领域需求,研发制造各型高端材料已成为企业工作的日常内容,但这一切的实现并不容易。

时间倒回20多年前,产业链最上游的碳纤维原丝被国外“卡脖子”,国内企业常常受到国外“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的不公平对待。“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光威复材创始人陈光威提出“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战略思想,自主研发碳纤维,改变受制于人的状态。

“我们花光了卖渔具攒下的7亿元存款,还贷款17亿元搞研发。”林凤森还记得,只要跟外国供应商打交道,就得遭受“白眼”。因此,大家憋着一口气,誓要干出个样来。

忍过阵痛与坎坷,2003年,光威复材在有3家单位参与的盲选中脱颖而出,并在2005年完成项目验收,成为第一批参加国家科研计划的民营企业,一举打破了国外封锁,改变了碳纤维产业格局,随后相继突破了多型号碳纤维,成功领跑行业。

创新攻坚,打造全产业链条

破解原丝“卡脖子”技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放眼整个碳纤维产业体系,中端复合材料生产、后端深度应用都是一座座等待跨越的“大山”。

剑指“全产业链”,取得突破的光威复材更加坚定投入创新研发,推进产业链“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建设“碳纤维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打造了碳纤维、通用新材料、能源新材料、航空先进复合材料、航天先进复合材料、设备装备六大板块。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接连涌现。

在产业上游,光威复材看家本领原丝研发不断突破,一系列产品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的技术和装备空白。同时,其最新型号产品突破关键技术,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在产业下游,光威复材相继完成了大型风帆帆叶、碳纤维消防梯、无人机等多项新产品的交付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加速走向广阔“蓝海”。

去年6月,TP500无人运输机在湖北荆门首飞,这是全国首个完全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要求研制的大型无人运输机,其碳纤维复合材料机身及尾翼结构产品正来自于光威复材。

如今,光威复材又踏上了新征程,碳纤维及阻燃预浸料产品已通过C919大型客机PCD验证并获得预批准。“目前,C919大型客机已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希望未来以高质量的碳纤维产品和服务,助力大飞机的国产化替代和批量交付。”光威复材相关负责人说。

全员创新,不断突破“不可能”

在光威复材通用新材料车间内,经常可以看到车间主任、威海工匠安传峰手把手地“传艺”,这位一线工匠先后参与开发800余种预浸料,获10项发明专利。

“预浸料研发刚起步时,我们从国外进口了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对方没有提供任何服务,全靠公司员工埋头钻研,第二年就收回了成本。”安传峰感慨,“这个故事扎根在每个光威人的心中,大家坚信努力就会有回报。”

去年,光威复材荣获“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称号。和安传峰一样,一个个创新能手凭借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突破“不可能”。

齐鲁首席技师谷大伟,经过多次实验摸索、设计改造胎具,成功突破超差0.01mm的关键性技术;威海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张月义在没有可靠技术借鉴的情况下,摸索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基于湿法纺丝工艺的碳纤维制备技术的自主创新……目前,光威复材共建立了54个劳模(工匠)技术创新工作室,覆盖了从研发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光威复材正不断凝聚科技、人才力量,持续加大创新研发,向着产业更高端迈进。

“碳纤维领域技术进步是无穷尽的,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为了后人能有树乘凉,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研发‘多栽树’。”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自主研发的碳纤维技术将进一步突破,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