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重实效讲科学,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一片清凉
尽管出现高温天气是周期性事件,但我们对高温下劳动保护的问题应该保持高度敏感,与时俱进,重实效、讲科学,不搞花架子、不走形式。
“邪了门了这热的”“热,但还是送单要紧”……近日多地连续高温,《工人日报》7月6日发布短视频《今年北京热吗?》,聚焦外卖小哥、环卫工、导游等户外劳动者以及普通市民在高温中工作生活的感受。全国总工会也于近日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4个月的“工会送清凉、防暑保安康”活动,突出重点人群,聚焦职工困难,履行监督职责,因地制宜做好防暑降温活动。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宣布,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在如此高温天气下,户外劳动者的高温劳动保护问题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近日北京一导游因热射病去世等极端个例,更是提醒我们,高温劳动保护工作不容忽视。尽管出现高温天气是周期性事件,但我们对高温下劳动保护的问题应该保持高度敏感,与时俱进,重实效、讲科学,不搞花架子、不走形式。
所谓重实效,在时间上,高温天数是有限的,保护工作容不得拖拉犹疑,不能等高温季节已经开始甚至快要结束时,才慢慢腾腾地“布置布置吧”,而应多些未雨绸缪。在举措上,除了高温津贴要按时足额发放、劳保用品“一件都不能少”外,各种保护举措应围绕“力保健康”,完善高温天气下更加人性化的保护机制和举措,尤其是热射病十分凶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绝不能花拳绣腿。
讲科学,即在相关制度设计上多下功夫,比如,在工装设计和制作上,着力研发更透气吸汗面料,有的企业为工人配备“空调背心”,在背心注入特殊冷液,达到降温目的;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和工作模式,让劳动者避开高温时段工作,又不耽误工作进度。这也是《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明确要求,“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高温下的户外劳动者在城市、街巷,也在山林、田野。除了露天行业、存在生产性热源的高温作业场所的劳动者,以及包括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在内的重点人群外,那些不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部分岗位从业者也应得到呵护。比如,交通、电力、气象等领域的野外巡线员,为了确保设施设备安全、数据准确,他们常常风吹日晒、跋山涉水,这些劳动者的高温劳动保护无疑需要更特殊的制度设计和举措。
媒体年年都在讨论高温劳动保护问题,对此,公众并不缺少共识,但在某些地方,缺少更加多元的、实打实的举措。一套更适合夏季作业的制服、一个更合理的夏季作息制度、一个更舒适的高温休息场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地方在不断扩展升级保护范围和水平,值得点赞与期待。比如,北京地区已累计建成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万多个,持续为户外劳动者送上清凉服务。
高温劳动保护事关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考验着用人单位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意识和水准,检验着一揽子相关举措的实际效果。期待各方能多一份感同身受,多些实打实的举措。“愿高温下的劳动者都能拥有一片清凉”,这是《工人日报》短视频结尾处的一句话,也理应是各方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