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7月30日 星期一

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这个坐落在永定河畔、西山脚下的村落,千年来以琉璃闻名,被誉为“中国皇家琉璃之乡”——

【发光吧,文化遗产12】京西琉璃 浴火重生

本报记者 史宏宇 曹玥
《工人日报》(2023年07月30日 04版)

本报记者 史宏宇 摄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阅读提示

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这个坐落在永定河畔、西山脚下的村落,千年来以琉璃闻名,被誉为“中国皇家琉璃之乡”。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2013年,村里有着760年历史的琉璃官窑厂却因为环保等诸多原因,不得不关停。就在今年,在多方努力之下,官窑厂以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身份重新亮相,京西琉璃,浴火重生。

 

站在景山山顶俯瞰故宫,金灿灿的琉璃瓦屋顶与蓝天、红墙互为映衬,在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屋檐上形态各异的琉璃脊兽,静静地眺望着远方。这些金碧辉煌的瓦片,装点了紫禁城的恢弘气象。

从故宫向西20公里,就是这些琉璃瓦的生产地——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

手工瓦片里有古朴的生命

在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内,摆放着原样复制的故宫太和殿上的10个脊兽,脊兽前面打头的“仙人骑凤”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仙人坐骑的羽毛根根分明。“为了复刻好这只仙人,我两个多月没有睡好觉。”望着自己的作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长安陷入了回忆。

1993年起,赵长安便开始了与琉璃朝夕相处的生活,至今已有30年。2006年,赵长安受邀参与故宫大修,其中,“仙人骑凤”是他做过的难度最大的琉璃之一。“这件作品,复制标准极高。为了还原这件文物的原貌,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拿着木尺反复测量、推算及测试原料含水率成型效果,复制一点就反反复复和原件进行比较,晚上睡觉,一闭上眼就是在复制它。”

他至今都还记得验收时的场景,“故宫的专家来了,就看他们戴上眼镜,1、2、3……对仙人上羽毛的数量、方向、大小一根根清点确认。”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专家认定赵长安终于原样完美地复制出了这只“仙人”,并在作品上盖上了“故宫博物院监制”的印章。

“做琉璃是个经验活、手艺活,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做出好琉璃。”赵长安告诉记者,烧得最好的琉璃,应该是敲之有声、断面无孔,百年不坏,“咱们传统的琉璃瓦,每一片都是经过粉碎、绞泥、制作、坯烧、釉烧等20多步工序完成的。不同于机械生产出来的千篇一律,手工生产出来的瓦,每一片瓦都体现工匠独特的技艺,它有一种古朴的生命在里面。”

为了更好的留存琉璃烧制这门手艺,赵长安复制了北海的九龙壁。他告诉记者,仿木结构的影壁是琉璃里面最复杂的,把它了解复制以后,琉璃大部分构件及其技艺就都知晓了,“我也不知道窑火还能烧多久,真怕哪天琉璃手艺失传了。我尽我所能复制了九龙壁,就是为了留下这个技艺。”

760年的窑火熄灭了

早在千年前,琉璃渠村便因为琉璃出名。1263年,政府在琉璃渠正式设立了官办的窑厂。清朝时期,琉璃渠村成为中国皇家琉璃的官窑,专为紫禁城、天坛等建筑烧制琉璃制品。后来的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所需琉璃,也都来自这里。

2002年,这里参与故宫为期10多年的古建大修工程。2013年,在为故宫烧制了最后一批琉璃后,因环保原因加之市场需求缩紧,这个760年的官窑停火了。

火停了,人散了,厂房日渐败落,只有散落的瓦片还印刻着昔日的辉煌。

熄火的这10年间,窑厂老师傅奔走流散。祖孙三代都曾是琉璃瓦匠的吻作传承人郭立生,见证了琉璃渠的兴盛和衰落。离开老窑厂后,他去了另一家琉璃厂,后来还做过厨师。“除了做琉璃,做任何事情都觉得不得劲,心里就盼着有朝一日,继续做琉璃。”

而赵长安除奔走于学校、社区讲解、传播琉璃文化外,就独守在停产的厂区,寒来暑往,一个人在小屋子里埋头做着他熟悉的琉璃。“官式琉璃应该是什么样、怎么做,只有琉璃渠知道,必须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靠着这个信念,赵长安走过了艰难的10年。

窑厂的命运,不仅与老师傅们息息相关,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只有门头沟琉璃渠的窑厂知道故宫琉璃瓦的品质是什么、尺寸是什么,它有上百年沉淀的经验,不断理解故宫对琉璃产品的要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窑火的熄灭,让包括他在内的故宫人非常着急和担心,“有一种历史传承中断的感觉。”2018年,单霁翔给相关部门写了一封信,信中建议通过技术改造使该厂实现环保达标、恢复生产以传承官式琉璃制造工艺,保障古建筑琉璃建材供应。

很快,这封信得到回复。2019年,门头沟区和金隅集团合作,2020年12月,停业厂区的转型升级正式启动。

让琉璃制作技艺传承更久远

2月24日,老窑厂以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新身份重新亮相。当天,园区举行了窑火重燃仪式。

当天早上不到8点,郭立生就到园区等候仪式的开始。“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给国家做琉璃,我还能贡献……”看着窑火火把传递给孩子手中,郭立生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记者在园区里看到,这里恢复了一口素烧倒焰窑,复建一口釉烧倒焰窑,同时为了保证绿色排放,两口窑加装一套污染物处理设施。包括赵长安、郭立生在内的一批老师傅们在这里重操旧业,古法烧制技艺在这里重现,园区也成为北京第一个保留生产功能的非遗主题园区。

老师傅回归的同时,一批年轻人也加入琉璃烧制行业里来了。今年4月,曹溪言正式报到入职。33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门头沟人,其太爷爷就曾在这个窑厂做琉璃。Q版的脊兽、琉璃花瓶……现在,曹溪言主要负责为园区创作琉璃文创产品,“官式琉璃需要守正坚持古法,可琉璃文化要想传播得更广,同时也需要创新。”

琉璃文创园副经理李妍告诉记者,现在整个园区就是一座官式琉璃博物馆。

据李妍介绍,今年以来,园区已经开展了40多场研学活动,并在釉烧隧道窑老厂房内开办了艺术展览,园区内的琉璃文化特色民宿也已开张,“非遗文化传承与园区绿色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走的这条活化利用的路,还没有多少样板可以参考。前路艰难,但为让琉璃制作技艺传承更久远,多少付出都是值得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