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崇深耕港口一线岗位17年,练就“一钩准”的绝活
【团结奋斗开新局 喜迎工会十八大 一线·劳动者风采】码头上的“空中舞者”
“师傅,为什么开门机这么难?”“干活千万要稳,不要着急,心态最重要。”如今,辽宁绥中港集团有限公司操作部技术门机司机郑明崇有了徒弟,面对徒弟的问题,郑明崇将老师傅教自己的话告诉了徒弟。
从事门机操作17年,郑明崇深耕港口一线岗位,不断突破装卸工艺瓶颈,把门机操作做到了极致,练就“一钩准”的绝活。他把自己多年的操作手法和技巧总结成口诀,总结的“变幅预判跟钩法”和“落钩预定位法”在公司里被广泛运用。2021年,他荣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
将每个精细动作练成肌肉记忆
在辽宁绥中港渤海边的码头上,矗立着一排橘红色的“钢铁巨人”——8层楼高的“身躯”,二三十米长的“臂膀”,轻松抓起几十吨的货物。跟随郑明崇爬上这钢铁巨人,从操作室落地透明玻璃窗往下一看,记者顿时心跳加快。这里是郑明崇天天工作的地方。
2006年7月参加工作,刚开始接触门机时,郑明崇觉得非常难。港口作业货种多,作业的对象不只有固定尺寸的集装箱,还有各种形状规格不同的货物,每一件货物的作业方法、操作技艺都不一样。
不善言谈的他像个“小跟班”一样,跟着老师傅学操作。他看着师傅的每个吊装动作,就在心里预判下一个动作怎么做、要到什么位置。当预判能够和师傅的操作八九不离十了,他就开始动手操作。
这时,他才知道做和看是两码事。钢丝绳在空中不停地摇摆,钩头有变幅,晃来晃去,跟想象中差太远了。于是,只要一有空,他就上门机训练,起升、转向、变幅,简单的操作他练了上千次。
郑明崇谨记老师傅的嘱咐,门机操作必须要“稳”,牢记不能带情绪作业,操作上每个细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引起事故,对他人造成伤害。由此,他将每一个精细的动作练成肌肉记忆,最终练就多品类货物“一钩准”。
经验变口诀
“你看,这吊钩有变幅,变幅会带来悠钩,变幅距离跟悠钩的距离相等了,就不悠了。这就是变幅预判跟钩法的由来。”郑明崇说。
多年带徒弟的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的“示范式”教学效果很慢,需要建立一套成型的岗位操作沟通语言,于是他在业余时间里动起脑筋,把自己的多年操作手法和技巧总结成口诀,再辅助以准确的语言描述解读,形成了“变幅预判跟钩法”“落钩预定位法”“一起一落调整法”等一系列朗朗上口的操作技巧,在门机司机中广泛应用。
郑明崇参与编制了公司的《司机运行手册》,解答了司机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及优化操作手法,为降本增效打下基础。他对繁琐的钢丝绳更换工艺提出安全、便捷的绳套自动锁紧装置,提高了钢丝绳更换效率,在门机钢丝绳更换中广泛应用,创造了工班装重轨1700吨的装卸记录。
在技术创新方面,郑明崇将新颖的构想融入工作当中,以提升作业效率、安全质量,促进降本增效为目的,先后参与《门机实操考试自动评分系统》《600t门机风速仪新能源供电方式改进》《新型箱散作业吊具》等10多种项目研发,多次荣获辽港集团技术改革创新奖。
“一生一事”用心做
郑明崇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精做好。在他看来,17年间,技术进步非常明显,以前门机说起来是机械化操作,但其实是人机交叉,还要人工参与作业。如今,许多散货作业已实现自动化。
他从事门机操作以来,保持着连续17年无生产安全事故、设备100%完好率的纪录。2022年9月的一天,“江顺海”船靠泊绥中港102泊位装船玉米作业结束后,由于船员关闭舱盖时操作失误,导致舱盖脱轨无法关闭。当日,天气预报即将有中到大雨。郑明崇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有序部署,指挥门机司机操作的同时指挥船员缓慢操作液压系统,在同时操作的情况下成功将舱盖关闭,为客户挽回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如今,机械臂的往复循环,旋转梯的反复攀爬,早已成为郑明崇的工作日常。每次当班,独自在不足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作业12个小时,相同的动作重复三四百次,寂寞且枯燥。然而,偶尔抬头远望放松心情时,茫茫大海旁,码头成了他的“舞台”,门机成了他的“四肢”,他就是空中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