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8月23日 星期一

【现场·我在我思】换个“打开”方式,拥抱流光溢彩的传统文化

苏墨
《工人日报》(2023年08月23日 05版)

汉服热、诗词热、非遗热、文博热……这个暑假,比天气还热的是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风潮。

绾青丝、点朱丹、着汉服,步摇流苏、衣香鬓影穿行在古城、园林、庙宇之中,想要复刻“唐潮”的游客让各大景区附近的汉服体验馆生意火爆;电影院里,孩子们和李白、高适一起吟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影院外,卖场食肆、地铁公交将古诗词元素应用其中,多地景点推出“背古诗、免门票”活动……(见8月18日《工人日报》)

前几日,我去看了舞剧《红楼梦》,票是三个月前抢的,不夸张地说,但凡手慢三五秒都抢不到,售罄的速度以秒计算。现场座无虚席,在观众们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演员们谢幕了六次。同样是拼手速,今年暑期各大博物馆也是一票难求,多地推出加开夜场、取消周一闭馆等举措,依然很难满足各路游客“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的愿望。

传统文化火了,这不是新话题。这些年因为一部文艺作品、一个新闻事件而掀起一阵国风的情况屡有发生。在这个传统文化集体“出圈”的暑假,我们看到的是“打开”方式的改变,它解锁了传统文化与普通人同频共振的密码。

传统文化正在融入现代生活,与我们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发生着深刻联结,它可以触摸、可以品尝、可以穿戴,可唱可舞、可歌可泣。它不再是只有少数人站在舞台上参与知识竞技,不再是专家解读、明星体验、观众观看的单向输出,李白、高适、杜甫等数十位“顶流”诗人也不再是课本上遥不可及的名字——那些写出壮美诗句的伟大诗人的人生也许充满荒唐天真,也许绝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是人生的失败者。换一种“打开”方式去解读他们,我们或许能够产生更强的共情。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舞剧《红楼梦》的各种攻略让我看到了年轻人花样迭出的“打开”方式:有人分享抢票经验,有人将如何在最短时间买周边文创、集印章、在“花冢”前留影等“绝学”公之于众,更有“求搭子”的交友帖,只为相互交流共同的爱好。于是,一场被称为“悲剧美学巅峰之作”的表演,在台下成为了一场充满期待、充满热情、充满仪式感的活动。

让一首诗歌、一部名著、一幅巨作“活”起来、“动”起来,让受众在美好的体验中接受与理解、共鸣与共情,这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能与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发生现实关联的宝藏,以时代的视角、科技的手段、艺术的规律,用不断创新的“打开方式”,解锁传统文化宝藏中的时代价值。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考古到典籍,从诗篇到画卷,从服饰到中医……我们“打开”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在不断迭代:纪实、综艺、访谈、竞技,影视化、舞台化、游戏化、沉浸化……总体方向都是寻找与公众产生联系的“最大公约数”,让深植在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动起来”。

不远的将来,或许在各种场景看到穿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都不会有什么违和感,或许虚拟现实技术“穿越”不再是幻想,或许最流行、最风雅的时尚也会变得像古人一样“一言不合就吟诗”……

相信这股国风热能一路吹下去、一直吹下去,是因为我们对悠远历史积淀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发自信,越发渴望可以与之深度对话、亲密互动。未来,更加多元、不断迭代的“打开”方式将让我们深切体验和享受传统文化的宝藏,并成为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此,我们深深期待着。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