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问路世界杯——
当能力撑不起梦想
青少年女足的普及和培养,对中国女足而言至关重要。图为来自四川凉山的小女足队员在训练中。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经过一个月的激烈角逐,2023国际足联女足世界杯近日在澳大利亚悉尼落幕。决赛中,西班牙队以1比0战胜英格兰队,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成为女足世界杯史上的第5支冠军球队。
综观本届世界杯,女足运动男子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更强力量、更快速度和更多变的技战术,逐渐成为女足世界杯标配,世界女子足坛的竞争更趋激烈。
中国女足以小组赛1胜2负的战绩未能晋级淘汰赛,1比6输给英格兰队更是创下中国女足征战世界杯以来的最大输球分差。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女足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除了要切实提升国内联赛质量,更重要的是扩大女足人口,科学规划和引导青训。
女足世界杯新特点
本届女足世界杯首次由24支扩充至32支球队参赛,最终成绩反映出世界女足格局已经重塑,开启了以欧洲球队为核心的群雄逐鹿新时代。本届世界杯前三名均为欧洲球队,显示出欧洲女足球队实力进步迅速且已逐渐引领世界女足运动发展。
本次女足世界杯场均进球2.56个,较上届世界杯的2.74个有所下降。其中,小组赛阶段场均进球数从上届的2.94个减少为2.63个;胜负球队间的差距在缩小,从平均净胜2.06球降为1.92球;打平的比赛从8%上升到21%。这些数据均显示出,女足世界杯的进球变得更加困难,对抗更加激烈。
女足世界杯技术研究小组成员、江苏女足主帅陈婉婷认为,本届女足世界杯的竞技性与观赏性大大提高,速度、力量、技战术的比拼进入全新阶段。“女足运动男子化在本届世界杯上体现得十分明显。男足的训练标准、技战术要求已复刻到女足运动员身上,队员在攻防转换、身体对抗、个人能力上都较往届有了明显提升。”
美国女足前教练吉尔·埃利斯认为,随着各国女足联赛水平不断提升,球员们对不同位置的适应能力,教练员对战术和阵型的灵活调整,已成为女足运动发展大趋势。
中国女足症结何在
面对世界女足运动尤其是欧洲球队的突飞猛进,中国女足在本届比赛中的技战术表现却令人失望。数据统计显示,本届世界杯3场小组赛,中国女足在控球率、控球时间、射门和射正数以及角球数等各项技术指标上全面落于下风。由此可见,中国女足目前的技战术水平已落后于世界一流强队。
前中国女足队长,现中国农业大学校女足主教练屈珊珊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男子足球强国的女足运动发展迅猛,“尤其是男足五大联赛国家以男足驱动女足的战略已见显著成效,世界女足的强队版图正在和男足逐步重叠。在这一方面,我们亟须‘补课’。”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女足联赛体系不够完善,赛程还时常变化。在北京体育大学足球运动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贺峰看来,中国女足的职业化程度不足制约了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往的少体校培养体系在足球人才选拔上已经落伍,而新的选拔模式尚未发挥出预期的功效。”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女足队员走出国门,在欧美开启留洋生涯,但似乎在整体上对于中国女足的实力提升有限。对此,陈婉婷认为,由于现阶段留洋的运动员大部分年龄偏大,处于职业生涯末期,且留洋女足意甲、英超等豪门俱乐部的球员极少,在应对高强度比赛能力方面仍有明显不足,“中国女足的留洋质量有待提高”。
青训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女足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从深层来说仍在于后备人才的薄弱。据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李培介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中选拔的有潜力队员仅数千人,国内长期开展女足的中学不足100所,而欧洲注册女足球员已突破200万。“没有足够的女足人口,尤其是青少年足球人口做支撑,一切都是无水之萍。”
屈珊珊认为,只想培养少数职业运动员而不想办法扩大女足人口是缘木求鱼。“农大现在经常踢球的女生在百人左右,她们走职业足球道路的人可能极少,但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建设起女足队伍,学生在踢球中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能发现更多的走向职业道路的可塑之才,才能真正壮大女足力量。”
陈婉婷坦言,目前在女足青训方面,教练员队伍的短缺是主要问题之一。“我们需要通过技术研究,分析、评估各年龄段的青少年发展状况,与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流派和发展趋势进行情报收集,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定位及解决方案,然后再进行有效的青训培养。此外,要让校园积极参与到女足青训体系建设中,并成为重要的环节。”
由此可见,现阶段中国女足发展已落后于世界女足整体进步的速度,因而缺乏承载球迷更多期待的能力。要想在长期竞争中缩小与世界女足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女足更深层次的变革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