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0件馆藏被盗,多国要求归还文物——
大英博物馆的双重“丑闻”
近日,由于近2000件馆藏文物被盗,英国大英博物馆被舆论置于质疑的风口浪尖。除了对其作为专业机构保管文物不力的批评之外,人们更重要的质疑是,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西方各国博物馆里,存放了多少本不应该属于那里的文物?这些漂流在外的珍宝,又要何时才能“回家”?
一
据英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储藏室内一批“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开展示过的“小件文物”被盗。这批文物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及玻璃制品。此事迅速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
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引咎辞职。26日,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公开表示,大英博物馆失踪文物数量大约为2000件,目前追回工作正在进行中。对此,有考古学家形容,这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盗窃事件。
据报道,由于“物品管理漏洞”,被盗的近2000件藏品没有被逐一编号,这意味着博物馆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被盗了多少件、到底有哪些文物被盗。对于被盗文物的去向,有从事艺术品追讨业务的专家表示,其中的黄金、宝石和玻璃器皿“可能已经被熔化、重新切割或送往国外”。
实际上,大英博物馆藏品流失一事,早在两年前便露出踪迹。
2021年,一名艺术品商人曾告知大英博物馆方面,馆内可能存在藏品被盗的问题。这名商人称,在网上看到了属于大英博物馆的藏品。然而,这一提醒并未被馆方正视。对此,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回复称,“所有物品都已清点”。
截止到目前,英国警方尚未逮捕任何嫌疑人。不过,事发后一名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被解雇。据外媒报道,这名被解雇的员工是大英博物馆的高级策展人,在这里工作了30年之久。而其儿子受访时表示,父亲“什么也没做”,且“对博物馆失去了所有信心”。
二
对于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被盗丑闻,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撰文称,“丢失一件文物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幸。丢失多件文物,就会使一家博物馆看起来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大英博物馆通过声称它能很好地照顾其藏品来建立它的声誉,但现实暗示它不能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据媒体统计,近30年来,大英博物馆已经被盗了至少6次。
1993年,该馆收藏的罗马硬币被盗;1997年,几本波斯书籍被盗;2002年,馆内一尊有2500年历史、高12厘米的希腊半身雕像被盗;2004年,又有15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在该馆开放时间段内神秘失踪;2016年,有人发现大英博物馆一件价值5万英镑的古罗马珠宝藏品被挂在网上出售,售价仅为50英镑;2017年,一颗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戒指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
对此,英国媒体忍不住感慨,大英博物馆发生的一系列盗窃案表明,“从博物馆偷东西比你想象中更容易”。
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现有藏品800多万件,受制于馆内空间,仅有约1%的文物能够被展出。由于藏有大量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物、甚至是“国宝”,大英博物馆的失窃绝不仅仅是其自身的损失。
三
英国媒体日前刊文称,文物被盗一事暴露了大英博物馆以安全为由,拒绝将有争议文物归还原籍国“荒谬立场”。英国议会跨党派非洲赔款小组主席贝尔·里比罗认为,有人把馆藏文物挂在电商网站上,大英博物馆却认为文物所属国无法照顾好文物,这种不归还文物的理由“十分侮辱人”。
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最初的展品主要来自私人收藏家的捐赠。在接下来的百年岁月里,与英国扩张殖民同步,各国的历史文化典藏以及奇珍异宝流入英国本土,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日渐丰富起来。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向大英博物馆提出对原属本国文物的追索要求,而英国政府则以法律障碍为由拒绝归还,并宣称这些文物在英国能获得比在其本国“更好的保护”。
此次被盗丑闻被曝光后,希腊、尼日利亚等国再次接连发声,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被掠夺的文物。希腊考古学家协会负责人更是直白指出,在大英博物馆发生此次失窃事件后,英方不能再声称所谓希腊文化遗产在英国会比在希腊受到更好的保护。
尽管全世界很多国家群情激愤,但就目前来说,国际文物追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际社会追索流失海外文物应用最广的两个“公约”,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另一个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颁布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但它们不能约束非缔约国,且只对公约签署生效之后的案例有约束力,无法溯及公约生效之前的流失文物。
这或许意味着,对于大量文物追索国来说,想从“大英博物馆们”那里把本属于自己的国宝“接回家”,仍然“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