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9月11日 星期一

阿来这样读书和写作

本报记者 苏墨
《工人日报》(2023年09月11日 03版)

阅读提示

阿来认为,在浮华喧嚣的时代,需要读对眼前的一切进行审视和思考的书。他强调读书的连续性,从一本书开始,去追溯它的来龙去脉,去读与它相关的一系列书。

 

阿来来了。

9月3日,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做客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首期“名家读经典”活动,与读者们一起重读《瓦尔登湖》。

不只在线下活动现场,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也达47.5万人次,“阿来老舍剧场解读《瓦尔登湖》”的话题一时登上京城热搜。

审美需要人有安静的心情

6月,阿来新书《西高地行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阿来行走雪山、草原等地后所书写的行走笔记,贯彻了他“把自然还给自然”的写作和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和梭罗的《瓦尔登湖》有异曲同工之妙。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意与宁静,让无数茫然焦虑的心灵获得了滋养,深刻影响着万千读者的精神世界,也同样影响着作家阿来。

“当大家都还在为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商业繁荣而兴奋的时候,环境的问题已经悄然而至,梭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环保先驱。他是一个少年天才,16岁就进入哈佛大学,但是他不追求寻常的成功,而是坚持做一个特立独行、有思想的人。梭罗非常崇敬他的师长、美国著名诗人爱默生,爱默生启迪他成为最早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瓦尔登湖》这本书就是他后来的一个实践。”阿来这样讲述《瓦尔登湖》的写作背景,

“我们的人生被许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耗费了。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十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顶多再加上十个脚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丢弃的。简单,简单,再简单!”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这样写道。阿来将梭罗对自然的回归视为一场巨大的、长年累月的生存试验,是工业时代的人能否再回到相对原始的简朴生活的试验。

《瓦尔登湖》可能是在中国最受欢迎的一本关于美国自然文学的书,这是一本令时代震撼的书。当惠特曼还在高声歌颂美国机器时代的到来时,梭罗已经洞见工业时代灰暗、潮湿的角落。阿来并不否认惠特曼等对工业文明的歌颂,但时代需要一类人走向“月球的另一面”,带领人们重新对眼前的一切进行审视和思考,而梭罗正是这类人。

“在浮华喧嚣的时代,需要这样一本书,让我们来重新认知它,重新打量它,最终慢慢进入它。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本书好是好,就是太枯燥了,所以读不下去。其实它并不枯燥,它有非常丰满的观察,非常生动准确的细节。不是它枯燥,是我们急躁,我们自己的心不能像梭罗那样,坐在一棵巨大的树下面使自己安静下来。审美需要人有安静的心情。”阿来说。

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如果我读书,我愿意从一本书开始,去追溯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去读与它相关的一系列书,一步一步深入,这比读一本孤独的书有意思多了。”阿来透露了自己的读书习惯,强调读书的连续性,分享“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的方法。

阿来讲《瓦尔登湖》,包括之前在十月文学院讲《百年孤独》,其实并没有讲太多书中具体的内容。他认为,“想看的人已经去看,不看的人永远不看”,重要的是追溯这本书的“前世和后传”。

“因为既然是一个文学运动,它就有始有终,有低潮有高地,有来源有去处,所以我们更多地要把它作为整体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来考察,不可能仅仅凭一本书就能理解这样一件事。就像我们看一片森林,你不能只看其中最大的那棵树,当然它是森林的一部分,但它绝不是森林的全部。”阿来说。

阿来的阅读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一本书一本书慢慢读。而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老话,阿来也有自己的理解:“我想它只是一个比喻。”

阿来认为,这并不是说人要天天背着包走,而是要不断深入到社会当中、生活当中去——从中得来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又可以回到书本的世界里,“这样的不断往返之后,会加深我们的体验,这就比从书本到书本要好得多,当然更比不跟书本发生关系又好更多。”

把认真的作品交给认真的出版社

这是阿来第二次来“北京十月文学月”,其中最重要的行程便是与众多作家、评论家、读者一道庆祝《十月》杂志创刊45周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建社40周年。

《十月》杂志发表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著名作品,比如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张承志的《黑骏马》、铁凝的《没有钮扣的红衬衫》、莫言的《生死疲劳》等。长销书《穆斯林的葬礼》的独家版权几十年来都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是这里的“镇社之宝”。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阿来的《云中记》,以及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乔叶的作品《宝水》,也均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阿来一直把《十月》当作心目中的文学高地。“只有把自己写得最认真、最负责任的作品托付给‘十月’,才是向一个有高度的出版社和杂志表达自己敬意的方式”。

“在我的写作生涯中,到快60岁的时候还能写出《云中记》,我自己是感到安慰的,所以我跟出版社沟通,也得到很好的回应。”这部2019年的长篇小说,是关于汶川地震生命救赎的故事,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大奖。

阿来认为,自己的写作有点“固执”。他在写作时,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稿子,跟别人交换意见,或者别人试图跟自己交换意见。在作家闭关写作期间,《十月》杂志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做到了不打扰、不试图沟通、不试图影响。对阿来而言,这种包容的编辑态度非常难得。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