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9月17日 星期一

杜甫草堂怀古

刘兵
《工人日报》(2023年09月17日 03版)

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晚年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来到成都,我终于有幸到这个历代文人墨客敬仰的圣地一览。

想象中的杜甫草堂是一处幽静、简单而且略显荒凉的处所,然而到了之后,游人如织,走进景区大门,古朴典雅的建筑和风景秀丽的园林都让人惊叹。参天的香楠树、青翠的竹林以及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既有祠堂的庄重肃穆,又掺有江南园林一般的婉约灵动之美。

杜甫当年的草堂想必是简陋的,然而今天的草堂为何有“华美”之感呢?原来,晚唐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才使草堂得以保存。此后,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直到解放后都在不断完善,才有今天的诗圣故宅。

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的苦痛仍在继续,杜甫也不能幸免。几经辗转之后,他带着家人抵达蜀中,并受到友人资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筑草堂住下,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相对稳定、安闲的时光。据统计,在成都生活期间,杜甫创作了200多首诗,其中很多名篇都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

到成都后,诗人生活上除了自家菜园里的微薄收获,基本上要靠朋友高适、严武的接济。因此,杜甫在成都的生活闲适之余,也是清贫的,也面临种种困顿。

八月的一天,一场大风掀去了草堂屋顶上的茅草,而随之倾盆的大雨又让诗人一家面临窘境。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比起自身的境遇,诗人更忧心的是战乱以来多灾多难的底层百姓。站在编篾为墙、茅草覆顶的茅屋故居前,诗人的慨然长叹,仿佛从时光深处不断传到我的耳畔。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化时期,自身的命运也随国运一样坎坷。然而,诗人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人间真情,不懈追求济世安民的大道,为苍生社稷泣血呼号。我想这就是千百年来草堂兴盛不衰的原因吧。正如当代诗人冯至感慨的那样: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却不了成都的草堂。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