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9月17日 星期一

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历经44年积淀与发展,如今再度蜚声“出圈”

敦煌乐舞:走入殿堂,热在民间

本报记者 康劲
《工人日报》(2023年09月17日 04版)

阅读提示

44年来,《丝路花雨》历久弥新,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4000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经典作品;“敦煌乐舞”也在创新与发展中蜚声“出圈”,成为人们认识敦煌、触摸历史的一张名片。

 

茫茫戈壁,驼铃声声,琵琶伎乐,曼妙飞天,联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就这样在舞台上徐徐展开了遥远的绚丽画卷……

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横空出世,将敦煌洞窟中的凝固壁画,演绎为舞台上的蹁跹舞姿,并由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舞种“敦煌乐舞”。

9月初,在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论坛同时开启。

乐舞千年,舞动世界。敦煌乐舞,正日益勾勒出一个更为宏阔、更为持久的时空大舞台。

旋转的舞姿,鲜活的密码

1979年10月1日,历时3年创排的《丝路花雨》,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获得成功,被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为中国舞蹈剧开辟了新路”。

此后多年,该剧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所到之处盛况空前,并走进中国香港等地区以及朝鲜、日本、意大利、泰国、法国、拉脱维亚等国家,成为20世纪中国舞蹈的经典剧作。

2008年,新版《丝路花雨》赴京参加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2016年再次改版,成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演出重点剧目,2021年入选文旅部 “百年百部”传统精品。

“从1977年开始酝酿剧本,当时定的就是丝绸之路、友谊之路、世界人民友好这一主题。” 1979版《丝路花雨》编导、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原院长许琪现在已经81岁,依然活跃在讲台上。在她看来,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原本就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独特“语言”,《丝路花雨》更不是简单地对敦煌壁画的片段性模仿,而是融入历史文化和情感寄托的全新舞蹈体系,是当代人对历史和时代的思考。

40多年前,《丝路花雨》创作之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摆脱“样板戏”的禁锢,敦煌乐舞令人耳目一新。

几经辗转,《丝路花雨》的故事“铺陈”在盛唐时期:在丝绸之路上,各国商旅络绎不绝,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救起被困沙漠的波斯商人伊努斯,后遇强盗,父女离散,伊努斯出手相助,最终团圆……

旋转的舞姿,鲜活的密码。舞台上的悲欢离合、生死相助的故事,让观众穿越历史烽烟,感悟友好往来、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丝路花雨》也成为一幕用舞蹈讲述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生动故事,成为具有中国审美情趣、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艺术精品。

特别是“神笔张”按照女儿的舞姿,创作“反弹琵琶”伎乐天壁画的情节,更以“突破常规”“逆向思维”的丰富寓意,寄托着对时代、对历史、对未来更深沉的艺术思索。

从敦煌舞到“敦煌舞蹈学”

“敦煌学是当今一门国际性的学科,但在敦煌舞理论建构和敦煌舞相关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在“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表达了对敦煌舞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

在冯双白看来,多年来具有敦煌元素和丝路主题的舞蹈作品源源不断、丰富活跃;然而在理论方面,对敦煌壁画上的舞蹈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探究。

冯双白说,建设“敦煌舞蹈学”意义重大,最核心的概念其实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或者说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下艺术语言体系的建设。对于敦煌舞蹈的研究,不应该只局限在敦煌壁画上,而应该将敦煌历史、敦煌文化均纳入其中;研究取得突破后,应该转换为实践当中的艺术语言,不断创作出新的剧目,这将对中国舞蹈语言体系的建立、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大有益处。

近年来,沿着前人的成功之路,《敦煌古乐》《大梦敦煌》《千手观音》等一大批优秀舞蹈剧目相继推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追捧,甚至一度掀起研究敦煌舞的风潮,但要实现敦煌舞理论的整体构建,仍然是一个严肃而紧迫的课题。

“敦煌舞蹈学建设过程中,不能缺少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表示,敦煌文化悠久厚重,敦煌舞也因而包含巨大的文化能量。

打卡“飞天旅拍”,弘扬丝路文化

精致典雅的轻纱彩衣,汉唐盛世的复古妆容,苍茫黄沙中款款漫步,这绝对是敦煌之旅最妍丽的“一瞥惊鸿”。

今年以来,持续火热的“飞天旅拍”,不仅为“大漠孤烟直”的丝路古道增添了无限色彩,也让人们看到了敦煌乐舞更广阔的“民间基础”。

“进入旺季后,旅拍需要提前几个月线上预约。” 今年入夏以来,敦煌市涌现了近百家“旅拍店”,但依然忙不过来,敦煌浮生映画飞天定制旅拍店的李大洲说,许多游客自备了唐装汉服和西域装饰,自带旅拍团队在鸣沙山上拍摄留念。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飞天旅拍”正在成为独具丝绸魅力和敦煌元素的旅游新品,有助于游客更好体验敦煌的文化内蕴和多民族文化的历史交融。

“很多人热爱敦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并在乐舞中加入美景、佳人等时尚元素,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圈粉’,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位拥有百万级粉丝的拍摄者表达了自己对“飞天旅拍”的感受。

在敦煌乐舞的艺术家们看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对“飞天旅拍”趋之若鹜,展现的正是敦煌乐舞永不褪色的魅力和深厚的民间基础。

“敦煌舞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内容,今后必将成为独树一帜的舞蹈艺术门类。”原甘肃省艺校校长高金荣说。她是《丝路花雨》的创作者之一,如今已近90岁高龄。正是一批批年轻舞蹈学员对敦煌乐舞的热爱,鼓舞她依然从事敦煌舞蹈的教学工作。

40多年前,老一代舞蹈艺术家们从莫高窟2000多尊彩塑和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中寻找灵感,让壁画上的飞天、金刚“舞”出洞窟,把瑰丽多彩的《丝路花雨》搬上了舞台;今天,敦煌乐舞正以走入殿堂、热在民间的新姿态,成为展示千年文化传承和独特美学样态的中国舞蹈并走向未来。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