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邵志敏用精湛医术“摆渡”乳腺癌患者——
治好病 照亮心
清晨4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早上6时到达医院,进入病房查房、与患者交流……门诊日,为了保证每位患者的就医时间,他常常放弃午餐和休息,直到看完当天最后一名患者。
从医近40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邵志敏心中总是将患者放在第一位。
今年的“中国医师节”前夕,邵志敏入选中宣部、国家卫健委联合评选的2023年“最美医生”。
什么样的医生才称得上“最美”?
“要用医者的‘术’和仁者的‘爱’,成为每位乳腺癌患者的‘生命摆渡人’。”在邵志敏看来,“最美医生”应该在临床一线懂得换位思考,用最新、最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抚平乳腺癌患者的身心伤痛,帮助患者建立起回归社会、重新生活的信心。
攻坚“最毒”乳腺癌
曾经,三阴性乳腺癌被称为最“毒”乳腺癌,患者存活期不足5年。
“乳腺癌患者发病基数很大,1%背后是千千万万个患者和家庭。”为此,邵志敏带领团队对三阴性乳腺癌这块最硬的“骨头”展开攻坚。
十年磨一剑,邵志敏带领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并发现了中国三阴性乳腺癌独特的突变谱特征。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不够精准的关键问题,他前瞻性地细化乳腺癌现有分型体系,将三阴性乳腺分为四个分子亚型,揭示出各亚型的分子靶标,推动建立了腔面型乳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
在一系列转化研究基础上,邵志敏提出“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为每个亚型找到了合适的精准治疗策略。
他的研究成果基于重大临床需求,形成了闭环研究体系,改变了乳腺癌的临床实践。目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较过往提高了约3倍。
“既要治好病,也要疗愈心”
1995年,学术成就令业界瞩目的邵志敏,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接受恩师沈镇宙教授的邀请,回到祖国。
2000年,38岁的邵志敏出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外科主任。
23年过去了,如今的乳腺外科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乳腺癌基础和临床研究团队之一。2021年,科室乳腺癌手术量超过8000例,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科室收治的初诊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20年前的79.8%提高到了现在的93.6%。
“既要治好病,也要疗愈心。”这一直是邵志敏推崇的理念。因此,治疗乳腺癌患者时,他特别重视给予患者精神力量。
培培是邵志敏救治过的一名乳腺癌患者,时隔多年,她仍清楚地记得,在一次门诊随访中,邵志敏对她说:“你的治疗已经结束,要开始新生活了,以后想生孩子,记得来找我做检查。”
“我竟然还可以结婚生小孩。”培培说,邵志敏的暖心鼓励给了她回归正常生活的勇气。
给予患者规范有效的治疗
乳腺癌作为女性第一高发的肿瘤,经过几代医学家的共同努力和接续奋斗,如今已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希望每位乳腺癌患者都能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邵志敏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
依托多学科临床团队和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邵志敏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奖励10余次,并成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2011年至今,邵志敏在国际期刊发表论著357篇,累计有10项成果被编入国际乳腺癌诊治指南。
2007年起,邵志敏发起编撰《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的倡议。目前,指南每两年更新一次,已应用于全国80余家大型医院的乳腺专科,受益患者超15万人。
邵志敏还长期致力于乳腺癌预防工作。他联合上海疾病控制中心指导实施了上海七宝社区女性乳腺普查,针对适龄女性完成了近2万例乳腺肿瘤筛查,使早期诊断率提高10%以上。在这些社区筛选患者中,保乳率达到35%,更有一半患者因早期诊断免于化疗,比例远高于常规门诊患者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