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的材料少了,跑的井多了,近前看总不如实际干
技术骨干到生产一线当班长
“张班长,这是出门旅游了吗?瞧你这又黑又瘦的。”回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三区开晨会的技术组副组长张博文,一进会议室便被同事打趣道。
“嘿嘿。”生性腼腆的张博文一边回应着,一边下意识地用余光看了一眼同样黑黢黢的双手,这跟几个月前那双“未经风霜”做方案的手也大不一样了。
“博文,你先说说这些天当巡井班班长的感受和心得。”刚一落座,主持会议的管理区党支部书记田景开门见山。
“要写的材料少了,跑的井多了,很多问题和隐患是坐在办公室发现不了的……”平常沉默寡言的张博文,一旦打开话匣子便滔滔不绝。
管理区人员基本上都在管理和技术岗位,也下现场,也检查作业,但近前看总不如实际干。为了让年轻技术干部更快成长,今年初,管理区针对技术人员现场经验欠缺等短板,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计划,选派技术骨干到乙方单位当班长。
西北油田是一个有600多万吨产量、只有4000多人的油田,一线的生产运行都是通过招标由乙方单位来承担。
硕士毕业后已经工作5年的技术组副组长张博文作为“试水第一人”,被委派到江苏矿业二大队当巡井班班长,分管技术和安全。该班原来的班长张立杰分管班务。
新班长上班第一天,大家倒水泡茶地接待他。没想到张博文不满意了,在班会上说:“大家对我太客气了,这是跟我见外,我会努力让大家把我当兄弟。”
巡井班大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张博文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拉家常,聊生活,虚心请教现场问题,对师傅们不懂的技术问题则耐心地解答。他知道,在这里,上下级的服从,甲乙方的谦和,并不难获得,而兄弟相待,那是要靠行动换来的。
“这小子行!”一段时间相处下来,班组成员们慢慢接受和认可了张博文。
7月的一个傍晚,远离驻地20多公里的边远井TH12297井的皮带断了。张立杰对张博文说:“你别去了,那里蚊虫多。”张博文说:“两个班长,一个英勇杀敌,一个临阵脱逃。”两人大笑,一起出门。
到了井场,蚊子黑压压一片,两人一阵拍打。尽管奇痒难耐,张立杰一拎起管钳便眼中无蚊,而张博文对照作业书,仔细检查着每个细节。1个小时后作业结束,张立杰说:“咱算是打‘蚊’亲兄弟了。”
当月有一批新井停喷后转机抽生产,在开井后出现载荷不平衡现象,按正常工序,需要关井调整平衡块。对此,有着十几年现场经验的张立杰给出优化生产建议,在抽油机安装时可根据供液能力和原油性质估算运行时载荷,再根据计算值在装机前就可以调整好平衡块。一试果然好用,大大提高了新井生产时效和产量贡献率。
张博文深受启发,对技术组的工作有了全新认识:“以前遇到生产问题,我们往往单从油藏和工艺上进行理论分析,今后可以多结合油井管控、异常处理等现场情况来寻找解决方案。”
一天,张博文去3号巡井线路带班。这条线路上有58口井,平均每天需要取样8口,落实出液12口,而单井之间距离大都超过1公里,背着空气呼吸器来回取样工作量很大。看到采油工在烈日下频繁穿梭在井口取样的情景,张博文暗想,能不能找到一种减轻劳动强度的办法?
他琢磨,管理三区8个无人值守的阀组站汇集多口井,如能优化工作方式,除了油水变化大、管线容易堵死的出液井每天到井上取样外,其余的改到阀组站取样,可以省去大量辗转取样的辛苦。管理区领导觉得可行,采纳了这个建议。
这个建议对于管理区来说,避免了巡井工把时间耗在路上,而专注于单井的管理。对于夏天顶烈日、冬天披风雪的巡井工来说,那要少遭很多罪。管理区批准文件下来那天,张立杰直接熊抱了张博文。
半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张博文要回管理区了。看着他坐进车里,张立杰指着管理区的方向说:“以后在那里咱也有人了,别忘了兄弟们。”
张博文心里有点暖,也有点酸。有了一群兄弟,这是当班长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