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共建绿色家园……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三秦大地“变废为宝”结硕果

本报记者 张千 毛浓曦
《工人日报》(2023年10月21日 01版)

九月,三秦大地沃野芬芳,传来丰收的喜讯,全省高质量发展也结出丰硕的果实。

加工废料的工厂车间、改造土壤的实验室、改头换面的乡村和湿地……走进陕西各地,真切感受发展的印记,本报记者发现,在这里,“变废为宝”已成为一种发展的智慧。

近年来,陕西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共建绿色家园等方面,因地制宜,积极作为,频频“化腐朽为神奇”,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工业废料做原料

“吃的是废渣,产的是建材。”在陕西商洛的岭南佳泰建筑节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房,一台台机器正源源不断地“变废为宝”。

企业负责人冀佳伟介绍,每年公司都会消耗掉20万吨硅质尾矿、2万吨工业石膏、3万吨粉煤灰。这些废料80%来自商洛本地,通过高压蒸汽养护技术,被制成混凝土成型板材,用作房屋墙体材料等。

相比传统建材,这种板材综合造价降低约10%,还具有防火保温、隔音降噪、绿色环保等特性,成为质优价廉的“俏货”。

在商洛,深度挖掘尾矿资源价值正在不断“上水平”。“我们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深化与科研院所、院士团队战略合作,促进尾矿资源绿色化、产业化、高值化综合利用。”商洛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青峰表示。

目前,商洛市累计实施混凝土骨料、硅酸盐水泥、陶瓷类材料等综合利用项目128个,形成年可利用尾矿2000余万吨生产能力,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在陕西铜川,记者见到了“变废为宝”的另一种“自循环”模式。

凯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稀贵金属生产催化剂的企业。“我们有两大主要生产线:一个是2000吨的贵金属催化剂的生产线,另一个就是2000吨的废旧贵金属催化剂回收再加工的生产线。”公司董事长张之翔介绍。

所有的催化剂使用完以后,公司都将负责回收,把其中有价值的贵金属再次提取,重新做成新的催化剂,就这样不断循环、反复使用。

在陕西,“变废为宝”是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智慧。

荒地也能变“宝地”

在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记者了解到一种“变废为宝”的“魔法”——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固沙造田技术。

陕北有大片毛乌素沙地,农作物很难生长。如何改造和利用这片几乎荒废的土地?农业科学家们想到了当地另一种岩石——砒砂岩。

“它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元凶,遇风成沙,遇水成泥。”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总工程师罗林涛介绍。但是,将陕北的沙土和粉碎的砒砂岩按照一定比例拌合,却可以实现互补,起到保水保肥的效果,让荒地变成可以耕种的良田。

“岩沙复配”技术在陕西榆林大范围实践。“以前种不出土豆的沙地,现在一亩地产量能到一万斤。”罗林涛口中的数字令人振奋。

陕西渭南的小坡村,也曾饱受土地贫瘠之苦。这里地处关中平原,因历史上黄河泛滥,留下了大片盐碱滩地。

只长荒草不长庄稼的盐碱地,应该种些什么?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带头研究、试验,最终选定了冬枣。

特殊的生长环境让这里的冬枣格外脆甜。第一次收获时,10亩棚枣,累累硕果卖了23.8万元,让村民直呼:“盐碱地成了宝地,也能种下‘金蛋蛋’!”

如今,记者登上小坡村的冬枣产业园观景平台,四望无际,“波光粼粼”。薛安全笑言:“看似一片水,实际是1.5万亩大棚,现在年产值已达到1.2亿元。”

村上建成了“冬枣小镇”,开发儿童乐园、水上乐园、休闲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提高冬枣产业附加值。其所在的大荔县打响“大荔冬枣”的品牌,远销20多个海外市场,已成为响当当的“冬枣之乡”。

在陕西,“变废为宝”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智慧。

生态治理“化腐朽为神奇”

“是再生水厂,也是城市公园。”陕西安康有一个特殊的公园,草木青翠,绿树成荫,观景台可以远眺汉江美景,下面却“暗藏玄机”。

“我们在地下进行污水净化处理,顶层建设办公楼和公园。水厂采取非开放封闭运行方式,隔绝臭气、噪声等二次污染,节省土地资源,提升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价值。”江南再生水厂厂长王业飞介绍。人人避之不及的污水厂,变成了“人气十足”的好去处。

近年来,安康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因为地处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安康之水还会一路北上,最终到达首都北京的千家万户。

共同打造美丽陕西、绿色陕西,全省都在行动。

“20年前,这里的盐碱地面白花花一片,只有杂草和垃圾。”站在陕西渭南大荔国家湿地公园中,李文斌回忆从前,感慨颇多。他是大荔县湿地保护中心主任,也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2015年起,大荔积极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通过清淤除污、生态补水等组合拳,“化腐朽为神奇”,让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昔日破败的“垃圾场”变身“宝藏湿地”,成为候鸟重要的迁徙“驿站”和“天然观鸟园”。苍鹭、白鹭、绿翅鸭……16目44科148种野生鸟类,都愿意在此停留。

在陕西,“变废为宝”还是改善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的发展智慧。

像这样“神奇的变身”在三秦大地上还将不断上演。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