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拓展通商、通路、通网交流空间,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重塑古丝绸之路“黄金通道”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甘肃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发挥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不断拓展通商、通路、通网的交流合作空间,绘就了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新篇章。
重现繁荣的“丝绸之路”
状似“如意”的甘肃,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津渡四境、关通八方的必经之路。但近代以来,这里却只留下一座座掩映在漫漫黄沙、茫茫戈壁中的历史遗迹。
如今,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中,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繁荣。
金秋时节,走进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东川铁路物流中心码头,码头上车来人往一派繁忙,一排排蓝色集装箱有序摆放,龙门吊在列车头顶穿梭……目前,甘肃(兰州)国际陆港陆续开辟了南亚、中欧、中亚等方向的国际贸易通道,并开行“甘味”农产品、汽车、大宗产品等特色班列,打造国际班列集散分拨中心。
10年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带动兰州等一批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节点。
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的快速发展,是甘肃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缩影。
10年来,甘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设立13个商务代表处,与74个境外商协会建立合作机制,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实现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自2020年以来接连突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
国外货物“坐上火车来中国”
过去,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瓶颈”。
时间回溯到2015年,甘肃全面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制定了《甘肃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目标。
近年来,甘肃完成投资8000亿元,建成公路、铁路共7万公里以上,实现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截至目前,累计开通运营中欧、中亚、南亚、陆海新通道、兰州-连云港铁海联运等国际货运班列,国际班列线路共21条。
2016年5月11日,首列“兰州号”(兰州-日喀则-加德满都)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列车发运成功。此后,先后开通南亚、中欧、中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吉乌、陇海大通道等6个方向国际贸易通道,打通阿拉山口等10个口岸通道,可通达22个国家34个城市,累计发运1262列,占甘肃省始发国际班列的50%以上。
南亚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特色通道,分别开行407列和415列,占甘肃省发运量的90%以上,龙头地位凸显。
中川机场航空口岸合作发运兰州-拉合尔、东盟-兰州-南亚国际货运航班152班次。随着国际班列稳定开行,重箱率、货运量逐年提升,货物从刚开始种类较为单一的轮胎、瓷砖、电器等产品逐步扩展到服装、汽车配件、木材、石油焦、粮食、机械设备等货物。西部陆海新通道专列也将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的水产、水果和欧美等地的牛肉、猪肉、红酒等运抵兰州,国外的货物“坐上火车来中国”。
“数字丝绸之路”呼之欲出
作为战略通道和商埠重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也是甘肃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关键内容之一。
近年来,甘肃加速织就一条“数字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高效、便捷的通道。
截至2022年底,甘肃累计建成5G(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3.68万余个,实现14个市(州)主城区5G网络覆盖,同时,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打造了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矿山、智慧车间、无人机巡检系统,远程手术示教、无人驾驶试验、“虚拟电厂”等典型“5G+创新”融合应用项目。
长城文化、丝路文明、文物遗址等文化资源丰富的甘肃,也为“数字文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信息港公司,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全景视频,生动的画面、逼真的细节,让数百年前的历史情景在数字世界中真实再现。
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开启了我国算力资源全国范围跨区域统筹布局的新篇章。一年多来,作为国家批准建设的8个算力枢纽节点之一省份,甘肃“东数西算”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加速落地。
位于庆阳市西峰区的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甘肃以兰州、庆阳为核心的“双核心N支点”全省算力网布局初具规模。
“一带一路”背景下,一条越来越畅通的“数字丝绸之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勾勒出甘肃这个“黄金通道”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