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汕头,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培养人才、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创新在一线】在这里,更多工人由“工”变“匠”
阅读提示
“劳模是工作室的领头人,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大家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在广东汕头,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已逐渐成为培养人才、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许多创新项目正是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孵化完成,与此同时还培养出数千名独立上岗设计的技术人员,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企业核心技术设计骨干力量。
位于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的余炎雄创新工作室,依托公司的研发中心、换能器开发部及生产车间而建。走进工作室,可见研磨机、平面磨床、切槽机、磁控溅射仪等创新实践所需的各种设备设施。技术资料、工模夹具、配套设施、试验条件等一应俱全,为开展创新活动、研究创新项目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广东汕头,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已逐渐成为培养人才、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近年来,汕头创建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79个,涉及近20个行业产业,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推出了一批创新成果。
小技改,大产出
头脑风暴、PPT演示、成果鉴定……作为职工创新项目的实施部门,团队成员常在温伟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围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活动,展开激烈讨论、碰撞。“近年来,公司提倡小技改,大产出,为此,每年年初,工作室成员将针对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立项攻关,每年约有30个成果能参与年终创新评比。”汕头招商局港口技术部创新总监温伟军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创新工作室有核心成员11人,真正参与到创新项目中的有百余人。“公司大型设备更新迭代快,且培训实操难度大,危险性高,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温伟军举例说道,为加强技术人员对设备电控系统的熟悉程度,提高他们对设备电气故障的处理效率,创新工作室团队参照港口实际的岸桥安川电控系统,仿真设计岸桥模拟实训设备,打造了“大型设备模拟ECS培训平台”。该培训平台可完全模拟港口机械的作业,设备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简单合理,并可根据受训人员的层次,进行不同水平内容的培训,使各级人员都能获得能力的提高。
此外,公司还借助校企共建平台,在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与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共同设立技师工作站,组建项目团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联动的合作模式。同时,结合港口生产实际开展技术课题研究和攻关,激活科技创新,解决企业、学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探索企业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与技能的新道路。
多年来,创新工作室多名成员获得省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省“金锚奖”、招商局集团“高层次技能人才”、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46人次获得职业等级提升。
最大程度发挥团队成员智慧
攻克一个新项目,需要长期的奋斗,也意味着数百次实验的辛酸,数百次失败的打击。
“通宵达旦做实验并不难,真正挑战的是面对多次失败后,还能够保持继续战斗的决心。项目成功,绝对离不开团队,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汕头超声电子显示器事业部工艺高级工程师黄贵松强调,在研发创新过程中,工作室遇到了设计、工艺、品质等难题,但仍然坚持团结协作、注重因人制宜、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和智慧。
自2013年起,他带领着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承担起了公司触控显示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技术工作。同时,紧贴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从提升公司触控技术及其产品制造水平出发,以项目为主体,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技术创新工作,解决生产活动中的技术难题。
“工作室由53名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各模块负责人提供专业指导。也就是说,这些技术人才背后,有许多个小团队支撑他们开展具体工作,就相当于跨部门合作进行技术攻关。”作为团队负责人,黄贵松做好传帮带,主动承担培训技师、熟练技工、班组长操作技能的工作,为公司培养了一支支技能强、素养高的生产团队。
“无论是团队成员,还是生产线上的员工,我都要求他们明白操作原理。只有真正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才能最大可能减少差错。”黄贵松介绍,自成立以来,工作室注重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技术交流工作,并通过开展年度贡献奖、优秀提案等活动,进一步激励员工追求更大进步。据统计,共有11名成员职称获得晋升,其中4名成员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目前,该工作室已完成了“LCD自动玻璃倒边技术研发”“高路数ASTN车载宽温补偿显示器件的开发”等8项目的研发工作,正开展“Mini-LED背光源技术研究”等4个项目的研发工作,累计创造销售收入6.5亿元。
工作室成为技术人员成才基地
“劳模是工作室的领头人,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大家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汕头市总工会经济工作部二级主任科员林耀宏介绍,近年来,汕头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人数达1411人,具有双重职称、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及其他人才共684人。
作为技术人员火花碰撞、实现科研攻关的平台,大部分工作室每年制定年度科研项目开发计划,将科研项目分配给工作室的年轻骨干,组成科研项目组。同时,由企业劳模和资深技术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技术后盾,对每一个开发阶段进行评审和把关,发扬工作室团队作用,确保科研项目开发成功。
在各企业,许多创新项目正是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孵化完成。据统计,汕头市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320项,成果转换160项,多项产品获得“国家级新产品”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模具”的殊荣。到目前为止,汕头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培养出能独立上岗设计的技术人员达到1239人,其中46位已成为企业核心技术设计骨干力量。
此外,通过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工作室紧贴企业生产难点,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充分发挥劳模在企业创新中的示范引领和帮、扶、带、教作用,将个人的先进经验转化为群体的技能优势,工作室把在技术、生产中遇到和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形成设计、工艺、质量等技术标准,从而带动了工作室技术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正是工作室所具有的培育机制,让它成为技术人员成才示范、研发培训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