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填补世界文化遗产在水文、水下文化遗产的空白——
重庆白鹤梁与埃及尼罗尺联合申报世遗
阅读提示
白鹤梁是长江中一道长约1600米的天然石梁,梁上题刻记录了长江涪陵段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极具科学价值。目前,该遗址正在和埃及的尼罗尺石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快看,石鱼旁边还有两只小虾在游,好乖!”11月3日,位于重庆涪陵区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一名小朋友兴奋地招呼同伴。在这个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内,能清晰地看到“千年小石鱼”上清晰的纹路。
“此前,白鹤梁常年淹没于江水中,仅在冬春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兴亮看来,白鹤梁水下遗址博物馆,让世人能随时清晰地在水下看到这些珍贵题刻,堪称奇迹。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时人在白鹤梁的长江最低水位线,镌刻了两条石鱼,鱼眼的高程为137.91米,与当地水尺零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人们通过观察鱼眼与水面之间的距离,来判断长江水枯程度。白鹤梁上共有题刻165段、记载了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事实上,逐水而居的古人在水滨创造了大量文化,但很多都沉入水下。除具有水文科学价值外,白鹤梁题刻还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上有3万余字题刻的白鹤梁成为中华艺术独一无二的记录载体。题刻留名者多达700余人,不乏黄庭坚、朱昂、秦九韶、王士祯这样的大家,字体篆、隶、行、草皆备,风格颜、柳、黄、苏并呈,被誉为独一无二的“水下碑林”。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蓄水,白鹤梁不再因水位消落而季节性露出。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经过10年论证比选,最终采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的“无压容器”原理方案,对题刻进行原址、原貌、原环境保护,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
记者现场看到,这里通过水下保护体、交通及参观廊道、地面陈列馆3个部分的综合构建,实现了白鹤梁题刻在长江水下40米原址原貌原环境的保护和展示。观众能够以非潜水的方式,近距离观赏处于长江江底的白鹤梁题刻,获得穿越水下时空的全新体验。
刘兴亮表示,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是中国从单一的水下考古走向全方位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事例,这种保护方式的成功落地,使同类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可能。
“同为世界上记录古代水文的遗址,中国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石刻各有特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杨邦德说,白鹤梁刻鱼为尺、设标记水的发明,是世界各大河流域独一无二的创举,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实物佐证。而古埃及时代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位观测的流域之一,尼罗河水位测量历史超5000年,记载下来的有1300多年。作为测量尼罗河水位的工具,后被称为“尼罗尺”,可通过水位与作物的收获关系来确定税收额度。
开创世界遗产保护新模式
“白鹤梁与埃及尼罗尺同属于世界水文遗产的典型代表,联合申遗将有利于更好厘清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的演变脉络,推动更多涪陵文化IP走向世界。”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如是说。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末,水下考古学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在水下考古调查研究基础上设计建造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独具中国特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推广的经典事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表示,白鹤梁石鱼和碑刻记载的庞大水文数据世界罕见,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对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长江水运经济、水运航行安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悉,古埃及尼罗河上至少曾有20个尼罗尺,这些尼罗尺沿河间隔设置,水位记录被保存在宫殿和神庙的档案里。现存尼罗尺主要位于尼罗河的上游及下游,呈多点分布特征,主要包含一种为垂直淹没在河水里的柱子,柱子上有刻度指示水量;再是一段通往河水的台阶,台阶两侧墙壁上刻有刻度;还将尼罗尺置于岸上寺庙的水井或水池中,通过长距离渠道或涵洞将其与尼罗河水连通,然后引水入水井、水池或水箱里,以此来进行观测。
“尽管尼罗水尺不再发挥其原始功能,但它们并没有被放弃。如现在的罗达岛尼罗尺,已经作为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焕发新生。”杨邦德说,中国和埃及是世界上目前仍保存有水位观测实物遗存的水文遗产国家,白鹤梁题刻和埃及尼罗尺石刻,分别代表了亚、非大陆两种不同农业文明与江河水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白鹤梁题刻和尼罗尺石刻,都是古代农耕文明测水用水的早期智慧,都为几千年气候变化提供了详实的科学资料。
为世界打开了新的视角
通过白鹤梁现存的水文资料可得出一个规律:长江上游三至五年一小枯,十年一大枯,六百年一极枯。这些水文气候变化规律如今是否管用,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许能为人类未来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一些思路。
目前,中埃联合申遗的提议已起步,白鹤梁正在建立与埃及民间和官方联合申遗的工作机制。现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白鹤梁,申遗要件正不断完善。
杨邦德告诉记者,“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是迄今水下文物保护涉及技术学科最多、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博物馆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座巨大的无压容器,并在容器内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使容器内部的水压与外部的长江水压达到相对平衡。
记者现场看到,容器采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对长江水进行沉淀、活性炭去淤等,以减少江水对题刻文字的侵蚀。容器内沿白鹤梁体建了一条耐压通道,观众可在通道通过观测窗口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
当前,全球对水下文化遗产更加重视,埃及、希腊、墨西哥都在规划建设水下博物馆,中国石门水库下的石门石刻、千岛湖水下的贺城(古淳安城)、喜峰口长城、狮城(古遂安城)等水下遗产也都面临保护与展示的问题,白鹤梁水下遗产的保护利用经验,为世界打开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