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权行动看中国】生态常好 日子常甜

本报记者 李玉波
《工人日报》(2023年11月14日 03版)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曾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敖汉旗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种草,治理荒漠化。如今,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据了解,如今敖汉旗有林面积达600万亩,森林覆盖率44.17%,人工牧草保存面积125万亩,是“全国人工造林第一县”“全国人工种草第一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2002年6月,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荣誉称号。

改造自然, 告别“黄色敖汉”

今年夏天,敖汉旗三义井林场职工应用新的抗旱保水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

“为了有效地保护树木生长,除了进行补水之外,在树体上还采取喷洒蒸腾抑制剂,避免树体水分过度蒸发,努力保证树木成活,造一片,活一片。”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副场长孙哲林说。

据了解,在一系列造林技术的支撑下,现在三义井林场造林成活率已达95%以上。然而建场之初的1954年,这里还是一片自然植被不足10%的茫茫荒漠。那时候,一年到头狂风肆虐、沙逼人退,造林的成活率还不足50%。

上世纪80年代初,林场人研发了大沟开犁技术,以此为基础,配套组装了敖汉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一、二、三期工程,乃至今天一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大提升了造林成活率。

从2011年开始,三义井林场在赤峰市率先实施了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4万多亩。

三义井林场的荒漠化治理是敖汉旗治沙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几十年间,敖汉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绿色攻坚,“三千干部下基层,十万人马战山川”正是当年敖汉人治沙场景的写照。

治理生态,荒山成为“米粮川”

三十二连山地处敖汉旗萨力巴乡,由32座山峰相连而成,总面积3.2万亩。曾经的这里黄沙漫卷、洪水泛滥,是敖汉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经过小流域治理后,三十二连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万亩的集中连片工程,打造了具有敖汉特色的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下,萨力巴乡各项产业蓬勃发展,水平梯田粟黍飘香,产量翻番。

受水平梯田效益带动,目前萨力巴乡水平梯田建设面积9万亩,是全旗唯一一个坡耕地改造全覆盖乡。“生态治理以后,绝收再也没出现过,现在粮食产量翻了不止一番,我们是这座‘宝山’最大的受益者。”谈起三十二连山的变化,萨力巴乡农民刘海军感慨颇深。

如今,萨力巴万亩梯田、丰收万亩梯田、新地万亩梯田在敖汉旗大地依次呈现,全旗梯田保存面积达120万亩,将中部丘陵地区“鸡爪子沟”划出的贫穷“等高线”变作群山出金、河流淌银的“米粮川”。

萨力巴乡党委书记连中辉说,从当年“秃山光岭干河套”到如今“青山环绕一坡田”,三十二连山以独特的“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模式解决了3.2万亩水土流失问题,涵养了水源,保护了生态,成为敖汉旗周边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前来打卡的游客超过10万人。

生态恢复后,敖汉旗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敖汉小米”种植面积100万亩、谷子年总产5亿斤、年产值20亿元,带动5.6万户农民增收,品牌价值100多亿元……

“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全旗16万亩沙棘林和113万亩山杏林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依托。”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人胥申说。

投入资金1400万元,2200亩、20余万株沙棘树,构成了沙漠之花在敖汉旗长胜镇六顷地的生态产业版图,成为带动周边群众的“致富密码”。在敖汉旗金厂沟梁镇四六地村,沙漠之花百万株沙棘种植计划已经铺开,将生态、产业、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沙漠之花是敖汉旗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的一个生动例证。“生态树”变成“摇钱树”,“生态建设”嬗变“生态产业”,推动敖汉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深度融合。

目前,敖汉旗林产品深加工产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特色牧草产业等6大林草产业方兴未艾。

生态常好,空气常新,日子常甜。深藏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基因”再度发力,使敖汉旗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历经几十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荒漠化治理,“好生态”正馈赠敖汉人以“好生活”,“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