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12个行业、24家集团的28个基层班组同台比拼,福建省总工会举办的竞赛在年轻职工中重塑班组印象——

一场跨行业的班组劳动竞赛究竟怎么赛?

本报记者 李润钊
《工人日报》(2023年11月25日 02版)

“从电力、石化、金融到地矿、建筑、外贸,再到交通、广电、网络……”11月14日,在由福建省总工会主办,省机械化工矿冶工会工委承办的“匠心杯”金牌班组劳动竞赛现场,来自12个行业、24家集团工会的28个基层班组同台比拼。

不同于以往的劳动竞赛,整个赛场里并没有激烈的技能比武,也没有先进的制造装备;看不到闪烁的焊花,也听不到机器轰鸣声。 作为福建省总今年举办的劳动竞赛中参与地区最多、覆盖行业最广的一次竞赛,在比赛开始前,现场的工作人员和直播间里的6万多名网友都很好奇:这场跨地区、跨行业开展的班组劳动竞赛到底怎么赛?

一场竞赛,从“一张白纸”开始

拿着厚厚的考评手册坐在台下,一身工装的吴良江在如同“工装丛林”一般的竞赛现场并不显眼,但他却是这场劳动竞赛特邀的考评专家。

作为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生产部生产运行支持工程师,他和其他28名由参赛企业选派的“资深”班组长组成了这场竞赛实地考评环节的评委组,自今年3月初便参与了竞赛考评标准的制定。

“劳动竞赛年年都在办、月月都在比,可跨行业的班组劳动竞赛究竟比什么?”在工厂里干了近30年班组工作的吴良江,谈起班组建设工作头头是道,可谈到班组劳动竞赛,起初也没有头绪。

“比技术?大家处在不同行业赛道,没有可以同场竞技的考评项目”“比人气?班组规模大小不等、组织形态各异,没有同一标准的参照系”“比效率?不同班组工作目标、生产方式、作业环境都不一样,缺少可以同题共答的考核指标”……在吴良江看来,这场以“班组”为题的竞赛,没有先例可循。

“一切就从一张白纸开始。”吴良江没想到,这张“白纸”在8个月后写成了他手中这份长达14页、多达88个项目的评分要点。

“一流职工素质、一流作业环境、一流钻研精神、一流工作业绩、一流管理水平。”“金牌班组”的考评标准,在考评小组一轮又一轮的讨论中变得明晰起来。

“标准是怎么来的?就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凑’出来的。”回忆起制定考评细则的过程,同为考评专家的国家能源集团福建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高级主管徐家全用了“焦灼”二字来形容。

“有人认为把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班组划入同一个框架内来测评,标准难以统一,于是就有了‘生产型班组’和‘服务型班组’两个赛道”“有人觉得最初拿出来讨论的标准主观测评项目太多,评委自由裁量的空间过大,于是后来的方案拿出了130多个量化指标供专家们筛选”“有专家提出不能仅仅通过组织专家分组进行听汇报、看材料、查档案的实地考评,于是竞赛设置了‘班组竞演’环节,班组成员登台进行形式不限、内容不限、人数不限的自由展演”……《工人日报》记者见到徐家全时,是11月13日19时许,他和一众评委拿着竞演环节的考评细则走出讨论室,细则文件上还留下了各式修改符号。

“加框打叉意味着删除,箭头引线到页面留白处的手写文字代表着增补。”徐家全坦言,直到竞赛竞演环节正式启动前,这场劳动竞赛还在就考评项目征求各方意见。

一场竞演,重塑班组印象

还原班组故事的情景演绎,展现班组特色的快板表演,展示班组发明的创意发布……看着舞台上穿着各式工装的工人们朗声竞演、各展其能,吴良江不由得回想起自己1992年到炼油厂里当装置操作员时的场景。

那时他还不到19岁,一进厂他就跟着老师傅学习催化重整装置。“日复一日跟着师傅蹲在小小的设备工区里,对着一台装置重复着炼油、管阀等机械的劳作。”回忆起当年的班组生活,吴良江的眼睛里闪着光,“师徒传承的故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一样滚烫。”

在催化重整装置前,吴良江一待就是4年,对于工人的技术培训全靠班长、师傅们口口相传,可师傅的经历毕竟有限,工人要想自己“琢磨”点事情来,就得靠自学。“现在的工人一进厂就有机会在各个装置轮岗训练,有专业培训课程,有完整的培训教材,还有班组晋级的通道……”看着台上年轻工人讲述自己在班组里的成长故事,吴良江满心羡慕。

“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的班组故事,可无论在哪个年代,班组都是企业的‘细胞’,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单元。”据竞赛主办方介绍,在班组成员年轻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精益化的当下,重新把班组这个富有“年代感”的主题融入劳动竞赛体系,就是为了在年轻的产业工人中重塑班组印象。

陈梅是福建省年轻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也是福建省鸿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维护部电气班组里高于平均年龄的“资深”点检员。随着竞赛进行,她渐渐意识到,现代班组的概念早已被她们装进了那一枚枚放在发电机组前、为方便点检员现场快速消缺制作的设备资料二维码里;装进了每周四分享会上,新老工人交流消缺维护经验的大讨论现场;装进了班组文化建设展示的电子大屏里。

站在场下,陈梅对“班长”陈佳彬在竞演时分享的一段话印象深刻:“1个人前进100米,不如100个人每人前进1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班组建设靠的从来不是‘1个不平凡的我’,而是‘100个平凡的我们’。”

一次跨界,交换“改变”的力量

“小姚,先接地线,然后把A、B、C三相电流线接一下……”身后的大屏里,是自己带着徒弟们进行设备巡检的画面;竞演台上,是自己和“徒弟们”带着麦克风、坐在继电保护三相测试仪前进行继电保护实验的展演。虚拟和现实同台交织,对于福建华电可门发电公司设备维修部电气二班的“师傅”江蓉来说,她们班组里的师徒故事因为这场跨界的劳动竞赛,拍摄了微电影,编排了情景剧,走出了电厂工区,还有了多媒介的传播,赋予“班组故事”新的面貌。

“焱鑫,本周3E磨煤机热风插板门经常无法开启,你给大家说说排查过程和处理方法……”在竞赛结束次日,竞赛“生产型班组”赛道一等奖——国能神福(石狮)发电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热控一班班长刘铁柱和班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进行每周四“雷打不动”的故障分析。受竞赛实地考评环节评分细则的启发,刘铁柱计划着将“师徒合同”进一步细化,借助班组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全工艺流程热控技能培训实操系统,制订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培训安排精细到月的热控专业高级工培养计划。如今,热控班的走廊里多了两面设计风格统一的“班组文化墙”,他的徒弟、90后检修工赖志胜期待着:“能有更多年轻工人的故事出现在这面文化墙上。”

“生产型班组”完赛后,陈梅和吴良江在“服务型班组”的竞演现场驻足了许久。当被问到“电力工人和炼油工人能从高速路姐、广电客服、保险理赔员、酒店服务员身上学到些什么”,两人的答案出奇的相似——“学习班组服务的经验”。

陈梅期望能现场“偷师”和谐班组建设的“密码”,通过更贴心的服务方式营造更浓厚的班组氛围;吴良江期待着能从“服务型班组”竞赛中,找到优化作业环境的“通用办法”……

“跨界就是为了交换‘改变’的力量。”竞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班组是最基础的生产经营单元,是激发职工活力的细胞,也是推进企业和谐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工会的班组竞赛就从引发“细胞的聚变”开始。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